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浙江寧海:多腿走路 八方生財
許民村今年上半年旅游收入達到了50萬元!記者近日來到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茶院鄉許民村,深切感受到當地老百姓對旅游致富的喜悅之情。
許民村擁有3000畝梯田,全村的石屋絕大多數由黑色玄武巖堆壘而成,形成了寧波市現有建筑群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頭古村。以前,許民村空有資源,捧著金碗過窮日子。近年來,該村通過整合自然景觀、傳統文化和建筑文化優勢,開發鄉村旅游,壯大村集體經濟。預計全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可達1.2萬元。
許民村是寧海縣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該縣按照“把資源變為資產,把資產轉為資本”的思路,因村制宜、分類施策,走出了一條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子。截至2016年底,全縣農村集體經濟年可支配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達76個,預計到2017年底,全縣將全面消除集體經濟年收入20萬元以下村莊。
胡陳“運動健康小鎮”、深甽“溫泉風情小鎮”、梅林“雁山享壽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脫穎而出,“看滄海桑田、觀海上日出”的王干山村、“漫步生態溝、嬉水三麓潭”的雙林村等一批精品村莊名聲漸響……利用特色村鎮優勢,寧海大力發展農村旅游經濟,并利用500公里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把全縣景區景點、特色村莊、農業園區、民居民宿等串珠成鏈。
“我們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采取村莊集中整理、統一打包形式開展土地流轉,全縣共流轉土地25.24萬畝,流轉率達到74.52%。”寧海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寧海充分挖掘和利用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功能,大力發展農業科普實踐、觀光休閑、農事體驗等新型業態,延長產業鏈,在農業經營主體效益提升的同時,使村集體土地價格和入股分紅同步增長。如地處沿海的一市鎮纜頭村統一流轉農戶低產地和灘涂、荒地,開展養殖塘標準化改造項目,依靠蝦塘轉包,村集體可支配資金從零增加到如今每年50萬元。胡陳鄉中堡溪村搭建農產品交易平臺,建設了占地8畝的水蜜桃交易市場,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萬元。
寧海縣還鼓勵一些城中村、近郊村、中心村等地理位置比較好的村,通過建造綜合市場、酒店賓館、商品房等設施,發展物業經濟來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其中,黃壇鎮興壇村通過改造舊菜市場,每年可獲得50萬元的穩定收入。桃源街道下橋村高標準打造了綠色綜合性市場,每年可獲得收入500萬元。
今年5月份,寧海縣出臺專項政策,縣財政設立專項資金,著重扶持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下的287個村發展集體經濟項目。“集體經濟薄弱村大多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資源貧乏,發展制約因素多。”寧海縣農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往的扶持政策總體力度偏小,有些村在項目初始階段增收明顯,時間一長,又出現返“貧”現象。
為此,寧海縣首先整合各類村級事務人員,建立村級日常運轉經費財政保障機制,對戶籍人口1000人以下建制村每年每村補助10萬元,1000到1500人建制村每年每村補助15萬元,1500人以上建制村每年每村補助20萬元。同時,寧海加大“造血”扶持力度,設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優質獎、進步獎,對合法合規、每年獲得穩定收益并經財務專項審計的優質獎項目所在村,最高給予200萬元獎勵;對進步獎項目所在村,最高給予20萬元的獎勵。縣里還每年安排20畝土地指標,用于集體經濟發展物業增收項目。
多腿走路,八方生財。預計到2020年,寧海縣所有建制村集體經濟年可支配收入將達到30萬元以上,50%村集體經濟年可支配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基本建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增長機制,村級組織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經濟日報記者 郁進東 通訊員 袁信祿 蔣 攀)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集體經濟 收入 寧海 寧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