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網絡購物遇假貨幾率越來越小
雞蛋,10枚裝每盒35元,一個月4盒;
蝦,來自山東的海捕蝦,每斤68元,因為數量有限訂購兩斤,只能給孩子“特供”;
來自長江捕撈的野生鱖魚,兩條裝總共不到兩斤共178元;
來自恩施的放養鄂西牛肉,每斤68元;
來自黑龍江佳木斯四合的豬肉,按照不同部位價格不一,里脊肉中等價位每斤50元;
……
這些產品名錄出自北京市民常飛家,是她一個月以來的網購記錄。
常飛如此網購,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通過更加多元化食品幫助孩子身體成長。
不過,在一段時間,網絡購物是常飛愛恨交加的選擇。
“最怕的就是買到假貨,尤其是孩子入口的東西”。說到曾經網購的食品,常飛說,不過,這幾年,網絡售假現象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
“現在越來越多的產品準確標注了生產地、日期等各種信息,‘三無’產品越來越少。更為關鍵的是,很多網購平臺尤其是銷售食品的平臺建立了自己的監管網絡。”常飛向記者介紹說,比如她現在常用的一家網購平臺,“有兩大品控標準,檢測項目涵蓋186項農殘、31項獸藥殘留、5項重金屬及其他有害物質,為每一款產品出具專屬檢測報告,將食品安全這一抽象概念具化成看得見的數字。幾乎每一個商品都添加檢測報告摘要和安心度加分項標簽,這些細心的服務讓我們這些消費者更加放心”。
讓常飛更加驚喜的是,一些網購平臺甚至比她這個母親更加細心。比如,在購買商品前,一些網購平臺會提示消費者花幾分鐘時間查看食品的“體檢報告”。“不僅可以看見商品的信息,還可以積累食品安全知識,在日常選購食品時可以更好地辨別是否存在有害成分。”常飛對記者說。
正是因為這樣的信任累積,常飛每星期都要在各類網購平臺上購買食品至少200元左右,而這也是常飛在幾年前“絕對不敢想象的”。
這樣的“不敢想象”來自于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監管的不斷健全以及網購平臺的自律。
常飛常光顧的某食品網站曾是《舌尖上的中國2》的合作平臺,同步首發每期節目中的食材和美食菜譜。據了解,為了確保網友能夠買到最正宗的食材,該網站進行了嚴密的把關刪選,第一道審核特別邀請了《舌尖上的中國2》的攝制組來把關。
在《舌尖上的中國2》的第一集《腳步》中,有一組驚險傳奇的爬樹尋蜜的鏡頭。西藏林芝地區,當地一位年輕人為了采集野生蜂蜜,身纏樹藤,徒手爬到了近40米高的大樹上,花了4個多小時,一點一滴地采集野生蜂蜜。事實上,僅蜂蜜一項,在某食品網站中就有上百個商家在經營。但是最終,只有這家通過了攝制組的確認,因為他們提供的蜂蜜就是原產地在西藏林芝地區的野生蜂蜜。
該食品網站負責人透露,除了必須是原產地,商家一貫的信譽、服務能力、消費者的評價,包括物流服務的能力,都是考察標準。因此,與每集節目同步推出的食材,都在確保品種豐富的前提下嚴格控制數量,以確保每一種食材的品質。同時,網站還會要求商家必須按照網站規則的要求“如實描述、實物拍攝、7天無理由退換貨”等,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另一家食品網站運營中心總經理戴山輝表示,對于入庫的食品,確實有相應的監測標準,他們擁有農產品獨立檢測實驗室,目前具備43項常規檢測的能力,食品在入庫之前,除了要提供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相關品質檢測報告,還得通過該網站自有的獨立檢測。
□ 記者手記
假貨,必然是人人喊打。
以前,電商平臺上的假貨讓不少網購消費者叫苦不迭。現如今,這一局面大為改觀,消費者網購更加放心。這一變化背后,離不開法律法規的完善、監管的跟進,也離不開電商自律意識的增加。
如今,由于掌握了大數據等先進打假手段,電商平臺的打假又進一步。
在完善的法律法規堅強支撐下,線上線下一體化打假,已經成為我國打假工作的新趨勢。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食品 網購 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