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把科研論文寫在農村大地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年前的不足50%上升至2016年的56.65%。在為這一成就點贊的同時,一些專家學者日前也在呼吁,著力解決一些農業科研成果與農業生產“兩張皮”的現象。
確實,過去幾年來,我國大力推動農業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攻關,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大力推動現代農業核心關鍵技術集成攻關,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技術瓶頸不斷突破;大力推動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農業科技創新基礎不斷強化,農業科技取得了巨大發展。
盡管科技創新不斷取得突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上升,但56.65%的貢獻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這背后既有我國農業農村科技原始創新能力總體上有待進一步增強的因素,也有我國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我國一些農業科技創新的產學研用結合不緊密,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的現象仍然存在,有些科研成果甚至是為了“評職稱”;企業研發能力不足,遠未成為技術創新、成果產出與轉化的主體,先進適用技術成果的源頭產出和供給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仍需提高。這些問題的存在,都不利于我國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利于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不利于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業領域的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業基礎競爭力還不夠強。應對挑戰,離不開依靠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從長遠角度看,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必須進一步強化科技研究對農業生產的支撐作用。
因此,必須加快建立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農業科研創新體制,使科技創新成果和農業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使科研課題和生產需要緊密結合,把科研人員的收入和創新成果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科研創新支持力度。培養一批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適應農業科研特點的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重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服務保障。此外,還應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突出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業 創新 科研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