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專題>會議新聞 會議新聞
李毅中:不平衡不充分是差距,更應該是動力
“黨中央對現實把握得很準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狀’概括得很科學,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的小組討論中,談起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李毅中常委的口氣充滿贊許。“認識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差距,更應該是動力。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應該深入調研,找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和原因。”
“去年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三個重大的經濟結構性失衡主要就是圍繞工業。首先是實體經濟自身失衡。我國的工業可以說是2.0、3.0、4.0并存,我們在謀劃4.0、打造3.0、補齊2.0,同時還存在大量的小作坊和落后小礦山、小化工等,這正是我們的國情。工業發展不平衡表現在產能嚴重過剩,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
“第二個就是實體經濟與金融失衡。資金池里‘水’不少,錢流哪里去了呢?去年全國貸款余額流向工業的僅占15%,新增貸款里流向工業的只有12%。”看到這個數字,李毅中說既感到擔憂,但又不出乎意料。因為他調研跑了很多省份,了解到的大都是這個狀況。“流向工業的資金太少了,工業、制造業的利潤低下,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性利潤從2010年的7.1%降到2016年的5.9%,今年1-9月升到6.13%,五百強中制造業企業的凈資產利潤率不到金融業的一半。”
“第三個就是實體經濟與房地產失衡。全國貸款余額流向房地產的有25%,新增貸款房地產占45%。”他分析道,正因為資金、人才等資源脫實向虛,推高了成本,加重了工業制造業的負擔。因此他建議,進一步調研工業發展方面不平衡的問題,然后針對問題采取有效措施。
說起工業發展的不充分。李毅中說,我國工業發展不充分的集中表現是大而不強,工業總體上處在世界價值鏈的中低端,創新能力還不強,大約一半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還沒掌握。工業綠色低碳轉型不快,工業經濟質量效益不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2010年是7.1%,然后逐年下降,前年是5.79%,去年5.97%,今年1-9月份回升到6.13%,而美國則是7.5%。
工業的質量效益不高,怎么辦?李毅中提出,要用科技創新來轉型升級來提升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特別是要抓住智能制造這個主攻方向。當前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中央的判斷十分科學,決策明確、政策有效,關鍵是狠抓落實。
從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可以看出,工業化中后期,工業占GDP的比重會在達到一個高峰后逐漸下降,但是工業對國民經濟發揮的主導和支撐作用不能忽視。
“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重振制造業’。資料顯示,美國制造業占GDP比重提高了2.5個百分點,接近14%,日本19%,德國23%,韓國29%。從2009年起,我國的工業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2008年的42%-41.2%降到2016年的33.3%(其中制造業占工業的90%),平均每年降一個百分點,如果照這樣的速度到2020年工業占GDP的比重大概為30%,其中制造業占比27%,要引起充分的重視。”
“工業占GDP比重逐漸下降是符合規律的,大力發展服務業也是我們的方向,但是不宜攀比西方國家服務業占比74%的情況。”經濟規律要尊重,但也要從我國國情出發考慮:“工業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我們13億多人口,衣食住行用,主要靠自己,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上,我們還要建設強大的國防……”
李毅中建議,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工業占比到底多大合適,不宜再大幅降低了。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分兩個階段,一二三產要協調發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也要同步發展,與“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相適應。我國制造業到2035年將整體達到世界制造業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到本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我國將邁入世界制造業強國前列。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李毅中 不平衡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