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家長群“變味”的根源在家校生態
“排隊”點贊、“蓋樓”感謝老師、“炫耀式”曬娃、微商代購……原本作為老師發布通知、與家長溝通平臺的QQ、微信家長群,已經悄然變味,每天動輒幾百上千條信息,讓不少家長和老師直呼“受不了”。家長群意義何在?究竟如何引導規范?
網絡技術和通訊手段的發達,使得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便利程度大大提升,各種各樣的微信群、QQ群早已來到我們身邊。從一般的教育規律出發,對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長和學校、老師加強交流,這就是家長群存在的初衷和基本功能。事實上,網絡群組在這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家校溝通”正是家長群與其他興趣群、聊天群的主要區別:功能性大于消遣性。更嚴格來說,雖然這樣的網絡群組只是虛擬空間,但也不是消遣聊天的場所。盡管沒有也不太可能進行強制規定,但這一點應該成為群內成員的共識。
某種程度上,“家長群”之所以引發“變味”的吐槽,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群成員內部,在網絡空間缺乏必要的規則意識,或者說“場合意識”。這就好像,不應該在家長會上聚集聊天,或討論與此無關的內容。
再舉個例子,作為單位員工的個體,自覺不在所供職的單位群里發布與工作無關的內容,應該是常識和職業習慣。同樣的,一旦這樣的個體轉換角色變成家長,在家長群里也應該保持同樣的意識。哪些內容不適合說,哪些內容不適合公開說……應該形成人所共知的邊界。
要達到這一點,除了群內成員自覺遵守外,管理者應該負起責任,維護群內的正常討論秩序。
從更高層面上看,網絡群組背后同樣是一個個真實的個體。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家長群也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特別是家校關系的延伸。無論是對老師的“恭維諂媚”,還是對自家孩子的夸耀,抑或是種種誤解甚至沖突……以上一切,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存在。只不過因為網絡的存在,讓這變得更加顯性和日常化。
如果厘清了這一層關系,最終的解決路徑也就清晰起來。即使有的家長群出現“變味”,其根源并不在“群”,而是在家校關系上。只有通過種種手段,當教師和學生家長間的關系回歸平衡和常態,群里的“亂象”也就不攻自破了。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家長 變味 根源 生態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