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部分全國政協委員談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圍繞新時代之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經濟追求由量轉質、為全球發展貢獻中國方案等話題,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與本報記者分享了他們的學習體會……
全國政協委員劉世錦: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五大抓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看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是提升勞動生產率,具體做法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而要實現三大變革,劉世錦認為可以有五大抓手:一是解決好對增長目標的認識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并沒有制定GDP增長指標,我們需要關注的,就是如何提高其質量和效率的問題,應更多關注就業創業、質量效益和經濟穩定性、可持續性的問題;二是穩定社會、市場和企業家的預期,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護產權;三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降低全社會土地、能源、通訊、物流和融資成本;四是更加重視創新環境的建設;五是提高開放的質量和水平,繼續吸引外資。
全國政協委員趙光育:
智慧共享經濟將帶來新增長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全國政協委員、杭州市政協副主席趙光育看來,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產品和服務不僅要“有”而且要“好”。比如:農業要向高效、綠色、健康方向發展;工業要向高端、精密、精良方向發展;文化產品要向大繁榮、正能量、精品方向發展,這些變化都要求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變革。
“支撐中國經濟由大變強的關鍵,是效率和科技創新。未來,我國一方面需要加大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推動原始創新;另一方面還要大力推進高技術產業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內在需求。企業發展不僅要技術,還要文化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把市場需求與高質量供給有效銜接,才能永立潮頭,不斷發展。當下,就是要大力推進互聯網時代的智慧經濟,把信息技術和傳統產業緊密、有效聯結,催生體驗經濟和共享經濟高質量增長。”趙光育表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對此趙光育表示,互聯網、物聯網等應用體現出的智慧經濟和共享經濟,為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中高端的消費水平提升實現提供了現實可能性,也將成為今后相當長一個階段的經濟新增長點。同時,在全社會呼吁企業家精神的背景下,更多企業家和創業者,將獲得更多時間,以更大的情懷,通過創新手段去提升產品質量,從而實現自己夢想,打造百年老店。
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
提高經濟質效應對不平衡不充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此,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表示,站在歷史新起點上,針對矛盾新變化,應有新思維新舉措,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性關鍵,應堅持五大新發展理念作為發展的導向和化解矛盾的金鑰匙,瞄準五大建設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以解決。
駱沙鳴特別提出,新時代要更加注重創新發展,總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讓民間資本更充分投入科技創新風險投資當中,要解決我國企業作為研發創新主體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使更多獨角獸企業應運而生。要營造鼓勵、支持、引導企業作為創新驅動主體和研發試驗主力軍的良好生態環境,充分整合和激活政府、高校、企業、社會的研發資源,減少重復建設,加強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加強知識產權運營,提高創新成果應用。
同時,新時代要用開放發展思維更加注重產業鏈延伸和微笑曲線兩端的延伸,注重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和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以創新思維和強大的文化自信力推動二產的三產化、文創化和智能化;更加注重對接開放型經濟和分享經濟,注重在改變發展動能上下功夫,推動“一帶一路”產業合作,注重經濟增量的質量效益上做文章,在經濟增量上加快創新驅動,在經濟存量上加快轉型升級。
全國政協委員謝衛:
金融業已經走出了一條中國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舉旗定向,作為金融從業者,這份報告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自信心。特別是在經濟、金融工作中,也應有足夠的自信。”談及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體會時,全國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基金副總經理謝衛這樣對本報記者表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對于中國方案的提出,謝衛表示,中國在最近一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對于風險管控和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的作為,也可以視為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的一條重要中國路徑。
“過去30年,我們一直在虛心當學生,無論是金融市場建設還是監管架構,甚至包括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都借助了外腦。變化出現在本輪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我國金融業應對危機采取的一系列調控政策,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道路,不僅控制住了風險,還將西方一系列投資思維融入了中國元素。”在謝衛看來,過去十年,中國金融業把握住了經濟調控的脈搏,也把握住了貨幣發行量增加與金融風險防控的平衡,切實走出了一條中國路徑,以至于美聯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做出決策前都愿意先了解中國的做法。“未來,我們還需在金融風險監管領域走出一條中國路徑,‘中央+地方’的管理模式是西方所沒有的,而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將大大彌補中央監管的短板,換句話說,我們在這個方面也形成了成熟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劉志彪:
追趕者變領跑者需要系列“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江蘇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表示,選擇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第一動力和戰略支撐后,我國在全球經濟競爭舞臺上的角色、功能和地位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角色上,會由追趕者變為超越者,甚至變為領跑者;在功能上,會由技術標準的遵守者和跟蹤者,變成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在市場地位上,將由追隨者和弱勢者,變成壟斷者或寡頭競爭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新技術的源頭,必須經歷時間更長、花費更多、風險更大、更艱苦的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過程。為此,必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教育和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同時,要在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轉化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知識產權法、企業家精神的作用。
劉志彪認為,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新時代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建設標準和框架,其中重要一點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機制的形成。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并不是西方當代的市場經濟體制,才是現代市場經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主要特征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市場和政府的“兩只手”都要起作用,這是中國發展的優勢所在。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發展 創新 全國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