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聽解放軍301醫院原護士張健回憶
無影燈下流淌的青春
“上班是一身綠色消毒服,手術帽和防護口罩把臉遮得嚴嚴實實,只剩下一雙眼睛,下班一身綠色軍裝一頂軍帽,感覺自己英姿颯爽。”講起在解放軍301醫院軍人手術室當護士的日子,張健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1987年的夏天,張健被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護校錄取,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夙愿———當一名女兵,她說:“那個夏天的氣息至今都鮮活地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南丁格爾在開創護理專業之前,傷員的死亡率是40%,在她帶領38名護士為前線將士提供專業護理后,傷員的死亡率降低到2%,因此,護理工作對病人的康復至關重要,你是軍人,也是護士,你的職責就是守護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容半點疏忽。”開學第一天,老師的話讓張健記憶猶新,也始終激勵著她以軍人和護士的雙重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實習期間,要想熟練掌握靜脈穿刺技巧,實踐很重要。剛開始,同學們都不敢在自己身上練習,就拿彼此互相練習,胳膊上也因此留下了痕跡。漸漸地膽子大一些,就開始在自己身上練習,“扎了多少針,自己都記不清了,反正很長一段時間身上都有淤青,可誰都不喊疼,談論最多的是怎樣能讓病人不疼。”
1990年畢業后,張健被分配到解放軍301醫院,在軍人手術室當了一名護士。入職第一天,醫院領導帶領大家面向五星紅旗宣誓,“自愿獻身護理事業”的誓言仍在耳邊回響,“感覺像做夢一樣,想著自己工作在全軍最大的醫院,和全軍最優秀的醫護并肩作戰,渾身就有使不完的勁。”
“在別人眼里,護士是白衣天使,與很多美好的詞匯聯系在一起,實際工作中,護士的工作像陀螺,一天轉十幾個小時不休息是常事。手術前的消毒準備更是細致入微,各種病患都接觸,心理難免也會有情緒。記得自己參與的第一臺手術,可能是麻藥對患者胃部產生刺激,患者當場嘔吐,我沒有控制好也跟著嘔起來,帶班的老護士沒有怕臟,趕緊動手清理,她還輕聲安慰患者,這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既然選擇當護士,就不能怕臟和累。”
“護士這份工作,沒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是很難堅持下來的。”張健說,手術室的工作量特別大,每臺手術基本都在五六個小時,經常是這臺手術的病人剛推出手術室,另一個病人就推進來了,早晨7點上班,幾點能下班都不知道,中間沒時間吃飯,也沒時間喝口水,護士們給自己編了個“三住”的口號兒來自我打趣、自我激勵:腰酸了要站住,肚子餓了要挺住,眼睛困了要熬住。
“有一次,我配合腦外科開顱摘瘤手術。由于腫瘤位于大腦中樞,手術難度非常大,要求非常精細,如稍有不慎便會損傷大腦中樞,病人就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昏迷,再也醒不過來,主刀醫生和助理醫生精神高度集中,小心翼翼地剝離腫瘤,我不能干擾醫生視線,醫生的每個動作每個眼神,都要及時領悟和跟進,醫生需要什么器械要及時遞到手上,一點不能出錯。手術緊張地進行,心電監護儀的嘀嗒聲清晰可聞。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當腫瘤成功剝離后,抬起頭才發現,墻上的表針已從早上8點指向晚上12點,整整16個小時,誰也沒說一句話沒喝一口水。手術結束的那一刻,真有種要癱倒的感覺,但內心卻是無比的喜悅,充滿成就感,這種工作狀態和成就感伴隨著我走過了25年的時光。本以為自己在醫護崗位上還能繼續工作,沒想到,身體出現了狀況,不得不提前退休了。”張健在講述這段話時,臉上的光彩轉為落寞。
張健說,“大多數護士因為反復加班,黑白顛倒的工作常態,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中,飲食不規律,作息不正常導致神經衰弱、胃病、內分泌失調等疾病。姐妹們聊起這些時都有同感,那就是———想起病人得救后的笑容,所有的犧牲都是值得的。”
現在的張健,偶爾也會回到從前工作過的解放軍301醫院轉轉,她說:“會情不自禁地向那扇熟悉的窗口張望,那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為之奮斗的夢想,更有無數張被救治后患者的笑臉,他們曾因為我的參與獲得了健康,想起這些,心中充滿幸福,雖然離開了熱愛的護士崗位,但是作為一名護士的神圣使命感依然在我心中。”
編輯:趙彥
關鍵詞:護士 手術 工作 張健 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