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話·數據話·數據
數字閱讀率攀升的當下,紙質書回暖只是因為情懷嗎?
日前,《北京傳媒藍皮書:北京新聞出版廣電發展報告(2016~2017)》公布。其中提到,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年度綜合閱讀率較上年增長1%,且數字閱讀率首次超過了紙質圖書閱讀率。加之早前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亦顯示,2016年中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連續8年上升,這令人不禁發問:如果數字閱讀率不斷攀升,那么看紙質書的人會不會越來越少?倡導回歸紙質書閱讀意義何在呢?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在全國很多的大城市,一個場景屢見不鮮:許多人手里都捧著手機等移動終端,刷朋友圈、讀電子書……閱讀開始變得“行色匆匆”。
隨著載體發生變化,“數字閱讀”的概念越來越清晰,幾乎是相伴而來,紙質書閱讀及傳統圖書出版業逐漸被“唱衰”,甚至有過“紙質書行將走進博物館”的說法。不止一位受訪者對記者感嘆:身邊用手機閱讀的人越來越多,“真不知道這么下去,看紙質書的人會不會越來越少”。
“這幾年,我國成年國民的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確實在上升。”如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所言,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為68.2%,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個百分點,增勢明顯。
“數字閱讀確實有快捷方便的特點。大概比2012年更早一些,紙質書人均閱讀率一度出現下降趨勢。”徐升國透露。
不過,雖然“數字閱讀”勢頭迅猛,但依照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數據來看,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其中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高于電子書3.21本的閱讀量,51.6%的成年國民更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
更值得注意的是,同樣在這份報告中,數據顯示,雖然增速比較緩慢,但2016年中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8%,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個百分點。徐升國將之定義為“紙質書閱讀的回暖”。
“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電子書的銷售放緩,而紙質圖書的銷售穩步增長,中國也同樣如此。”徐升國對記者表示,上述數據能表明,傳統的紙質書仍然具有生命力。的確,《2016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為701億,較2015年的624億同比增長12.30%,延續了2015年的增長勢頭。
“紙質書閱讀率的回暖,實際上跟近來國內倡導走進書店、閱讀實體書的理念有一定關系。”北京新聞出版廣電局公共服務處處長王亦君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采訪時指出,長久以來,一些讀者對“數字閱讀”以及“紙質書閱讀”的認識可能有一點誤區,“二者不是相對的、沖突的。恰恰相反,根據我們最新統計數據,北京市紙質書人均閱讀量增長了的”。
王亦君認為,數字閱讀既有優勢也有弊端,而傳統的紙質書閱讀一般都是深度閱讀,其增加內涵、塑造良好價值觀等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家也都能認識得到,“數字閱讀與紙質書閱讀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此消彼長”。
“可能大家會想,數字閱讀快捷方便,那閱讀紙質書還有什么意義?”徐升國解釋,數字閱讀基本以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為主體,閱讀內容主要的并不是電子圖書,而是一些相對輕松娛樂、篇幅較短的文章等。徐升國認為,這跟數字閱讀主要載體——手機自身限制有關,“屏幕小,相對而言很難進行深度、長篇的閱讀。綜合起來看,紙質書能提供系統的、體系化深度閱讀,目前并沒有好的數字閱讀載體可以實現替代”。
徐升國表示,除了閱讀方面的意義,倡導人們回歸紙質書,也與閱讀舒適感有關:手機等移動終端造成的視覺疲勞,讓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困擾,“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面,傳統紙質圖書和數字化閱讀的方式仍將會并存。倡導閱讀紙質書,絕不只是因為情懷”。(上官云)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閱讀 紙質 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