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先攢足“成長幣”再來掙“人民幣”
一名學生得到了一年3500元資助,那該生就自動成為“學生發展銀行”的“客戶”,這一年里,該生需要通過志愿者工作、聽講座、考證書、義務獻血、預備入黨等行動來積累“成長幣”,不同的行為對應不同的“成長幣”,直到償還完一年3500點的“成長幣”,即算清賬。獲得助學貸款的學生,需要通過“努力學習”等方式表達感恩,并在真正需要還款時,用已經習慣了的“誠信品質”確保還款。(12月13日《中國青年報》)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探索出了讓大學生一進校門,就接受該不該貸款的審查,進入“風控”機制監管,導入“努力學習”還貸之路的誠信教育。華東理工大學為學生提供誠信實踐平臺的是學校勤工助學中心。20多年來,這里不僅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講誠信的“學霸”,還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來自農村的“青年創業家”。誠信成為貼在這些學生身上最重要的標簽。
曾幾何時,大學生不如期還貸,有的甚至有意不還貸不勝枚舉。《中國青年報》曾報道,重慶市最早兩批貸款期限已到,卻分別竟有20%、30%的學生未如期還款,其中90多人沒有正當理由,有惡意逃債傾向,屬于“賴賬不還”。 《北京青年報》曾報道,貸款銀行借助法院向中國石油大學42名拖欠助學貸款的畢業生掀起“討款風暴”。更早的《文匯報》也報道過,復旦大學“近兩成的學生從來沒有考慮過如何還款”,上海某大學“竟有7%的學生表示是否還款還很難說”。
挨板子的是大學生,根子卻是教育。上海高校的做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讓大學生知道,貸款助學“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貸款是需要還的,事實上很多大學生誤以為貸款不需要還;貸款是幫助自己學習成長的,不努力學習不獲得成長要貸款何益;學校設置“風控”機制,提供還款途徑,避免大學生盲目貸無法還。
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幾乎無人不曉,無處不宣,無時不講。但許多誠信靠的是個人自覺和良心堅守,有的信用典型甚至被不信用拖垮,導致社會整體誠信度不高。許多高校一度沒有“誠信教育”,反而讓學生成為“詐騙校園貸”的受害者。相比較而言,上海高校大學生有掙“成長幣”的歷練,高校信用狀況總體居中偏上,高于上海市整體社會信用水平。
一代講誠信的大學生應該是建立誠信社會的寶貴種子,一些城市和地方正在進行以個人誠信為主的誠信體制建設,學校和社會同步發力,有“成長幣”墊底的大學生,更容易被社會所接受,他們也一定能夠更好地立業建功,掙干凈的錢。如果社會信用水平跟不上,“成長幣”就只會是象牙塔里的玩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成長幣 誠信 貸款 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