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從“空污來自境外”看臺灣當局如何推諉卸責
新華社臺北12月17日電 題:記者手記:從“空污來自境外”看臺灣當局如何推諉卸責
新華社記者趙丹平 劉剛 張鐘凱
由臺灣民間團體發起的全臺“反空污大游行”17日中午在高雄、臺中同時登場。大批民眾走上街頭,呼吁當局不要模糊焦點、推卸責任,盡快拿出應對空氣污染的具體措施,還中南部民眾“呼吸權”。這是繼2月、3月之后,今年島內第三次大規模“反空污”游行。
入冬以來,臺灣連續遭遇嚴重空氣污染,尤其是中南部高雄、屏東等地,多次發出空氣檢測紅色警戒。民眾要求當局采取措施改善空氣質量的呼聲不斷高漲。
面對輿論壓力,當局行政主管部門一邊被迫緊急修正“空污法”,讓民眾看到“政府在做事”,另一方面推諉卸責,聲稱島內空氣污染“三分之一來自境外”,習慣性地把矛頭直指大陸。
據媒體報道,臺灣當局環保機構官員日前聲稱,境外輸入對臺灣PM2.5濃度影響占比約1/3,中國大陸占30.2%,臺灣本地污染占六成;到了秋冬,大陸因素高達近四成。臺灣當局領導人也隨聲附和,稱“空污有相當高比例來自境外”。
但是,當局這一說法立即被島內環保團體的數據“打臉”。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以近期數據說明,在位于臺灣島北部的新北萬里地區,11月空氣質量指數僅有1天為橙色;而位處臺灣尾端的屏東潮州地區,反倒有19天橙色、11天紅色、1天紫色。
即使不看數據,僅目測也能感覺到,臺灣中南部地區和北部地區相比,空氣質量明顯較差。最近40天內,記者先后多次到臺中、臺南、高雄地區采訪發現,天空總是灰蒙蒙的,建筑物籠罩在一片霧霾中,空氣中也有股令人窒息的味道。而情況在臺北則沒有這么嚴重,霧霾出現的天數也不多。
島內環保團體也表示,不應把空氣污染來源推給大陸。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指出,當局環保機關對外僅強調PM2.5是不夠的,今年臺灣臭氧濃度也在惡化,而臭氧是典型的本土污染物,不會從大陸跨海來臺灣。
除了PM2.5和臭氧濃度,中南部地區入冬以來PM10的污染狀況也在加重。環保機關官員表示,16日云林、嘉義、南投地區出現揚塵天氣,原因是強勢東北季風把濁水溪上的沙塵不斷吹起,主要污染物是PM10,來源于本地。
詹長權就屏東空氣污染嚴重解釋說,主要原因是上風處高雄的電廠、工廠和交通污染物排放嚴重,加上水平風速弱,冬季垂直擴散又較差,造成空污累積程度更大。他強調,空氣品質惡化,“大陸霾害的影響低于一成”。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以今年入冬以來的三張天氣與空氣污染圖說明,今年臺灣中南部來自境外的污染占一成至一成五,另有五成為工廠污染,還有交通與逸散污染各占兩成。
莊秉潔指出,島內大型污染源包括臺中火力發電廠、中龍鋼鐵、麥寮六輕電廠,這些企業排放的污染物被吹進臺中、南投,南至云林、嘉義,造成空氣污染警戒橙色至紅色,“今年入冬后發生的空污大多是境內污染”。
針對臺灣當局推卸責任的言辭,臺灣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的謝英士、高思齊在媒體撰文,引述日本九州大學11月公布的研究結果指出,2013-2016年的4年間,大陸空氣污染狀況明顯改善,“臺灣官員竟然還在使用2010年的數據,企圖掩蓋大陸空污已經在改善的事實及自己無能治理空污的問題,實在可恥”。
一個“空污”,臺灣當局與專業人士陷入“各自表述”。其實,臺灣空氣品質惡化原因何在,島內民眾看得非常明白。在今年“8·15”大面積停電事件發生后,臺灣當局一直在強調保證島內電力供應。據媒體報道,臺灣電力公司已規劃未來10年再建2147萬千瓦時火力機組,新增機組每年將增加2150萬噸碳排放。《聯合報》社論一針見血地指出,民進黨當局為了追求“非核家園”,不斷提高燃煤電廠的運轉率以支應電力需求,此舉與空氣污染加重關系密切。
臺灣《中國時報》也認為,高污染的火力電廠與降級空氣污染恰似“矛”與“盾”,難以并存;在當局刻意摒除干凈核電不啟用的情況下,其宣稱的穩定供電與對抗空污,已陷“自相矛盾”的困局。(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臺灣 臺灣當局 空氣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