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這個黨支部不一般:夜以繼日只為“天眼”聚焦
新華社貴陽12月23日電題:這個黨支部不一般:夜以繼日只為“天眼”聚焦
新華社記者齊健
入冬后的大窩凼寒意逼人。
清晨六點,濃霧還未散去,“天眼”反射面像一口沸騰的大鍋??偪厥颐β灯饋?,一條條指令通過計算機發往各控制節點,兩千多個液壓促動器一齊轟鳴,緩緩調整著反射面姿態。
“今天掃描M31仙女星系,距離地球254萬光年,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大星系,在數十億年后可能會與銀河系相撞。”“天眼”工程調試核心小組組長、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姜鵬說。
“開始掃描M31。”負責數據中心維護的郝巧莉和黃夢林緊盯著干擾源監測系統屏幕。她們每天都要協調反射面和饋源支撐兩大系統,把守“天眼”觀測數據準確安全的第一道關口。
像姜鵬這樣的研究員或天文學家經常往返于貴州的觀測基地和北京的國家天文臺總部,但“天眼”是一臺全天候射電望遠鏡,總控室24小時無休,像郝巧莉和黃夢林這樣的年輕科技工作者就長期駐扎下來,負責日常運行維護。
2014年,“天眼”工程建設攻堅正酣,國家天文臺貴州分部黨支部在黨的誕生紀念日這一天成立,“天眼”工程辦公室主任張蜀新擔任支部書記。
這是一個在板房里成立的黨支部。張蜀新說:“工程建設階段條件很艱苦,成立黨支部就是為了建立堅強的戰斗堡壘,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和沖鋒隊作用,為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三年多過去,這個年輕的黨支部從最初的8人增加到14人,他們中有6名80后,5名90后,這些年輕黨員都是從工程建設一路走來,又轉到運維和科研一線的骨干人員。
回憶第一次到“天眼”的情景,支部黨員孫純記憶猶新?!爱敃r現場正在開挖土石方,時不時還聽到放炮的聲音?!睂O純說,她更沒想到的是,自己負責協調的就是開溝布線工作,成了最年輕的甲方發包人。
電纜和光纜是埋在地下的“天眼”神經網絡,跟一般的布線工作不同,“天眼”控制節點多,為了確保反射面變形協調統一,每個節點的信號大小要做到幾乎完全一致。
由于設計和結構均無先例可循,在建造和維護運行階段,“天眼”工程團隊每天都要碰到大大小小的問題,很多都是書本上乃至最新的研究中不曾涉獵的。
“白天分頭干活,晚上集中開會商討,當天晚上連夜做方案,第二天又接著試新方案,反復調到最優。這就是‘天眼’人的工作狀態?!睆埵裥抡f。
最后,孫純和同事們從臺址當地一種不知名的植物那找到靈感,模仿植物花序的生長原理,圓滿解決了控制節點的信號一致性問題。
支部黨員、測控系統工程師宋本寧是個未婚小伙子,山東菏澤人。到貴州大山里工作,他和家里人一開始都很不適應,手機打不通,座機也經常找不到人。
支部黨員、饋源支撐系統工程師李銘哲的愛人在貴陽工作,孩子一歲多,而他每個月只有四五天假期。
這是一個扎根在西南深山里的黨支部。方圓5公里幾乎沒有人煙,大伙兒最放松的時刻便是晚飯后沿著偌大的望遠鏡周圍的道路散步。
很快,他們就習慣了“與世隔絕”的生活。調試最忙的幾個月,早上七八點投入工作,一直到晚上九點多鐘才從緊張的一線返回寢室。
“我很慶幸找了個好妻子,她總跟我說家里能幫多少是多少,工程調試絲毫馬虎不得?!崩钽懻苷f。
“相信調得越來越順了,以后會比現在好。就像現在我們有了現代化的綜合樓,比以前住板房里強多了?!彼伪緦幷f。
這是一個每天都要面對毫米級精度定位和海量數據處理的黨支部。僅試觀測階段,每秒鐘經郝巧莉和黃夢林之手的原始數據流量就達到3.8GB。未來十年,“天眼”數據存儲需求接近1億GB,將來要配套建設一座天文大數據處理中心。
“‘天眼’口徑大,測量距離遠,精度要求高,動態參數多,國外也沒有先例可以借鑒,實時測量精度要求在3毫米以內。但我們不局限于3毫米的要求,總是追求精度越高越好?!彼伪緦幷f。
夜以繼日只為“天眼”聚焦。經過一年多的調試和4個多月試觀測,到今年底,“天眼”發現的脈沖星已經獲國際認證的達到9顆,大大超過國外同類望遠鏡調試的進度。
這是一個“目光”高遠的黨支部。每天,他們都要遙望幽深太空。作為一支運行維護隊伍,那些天文發現或許沒有留下國家天文臺貴州分部黨員們的名字,卻離不開他們的奉獻。
“‘天眼’發現的脈沖星距地球最近的也有幾千光年。而我們掃描的M31仙女星系,因為距離太遠,是世界上其他射電望遠鏡不曾有過發現也不敢涉獵的地方?!秉S夢林說。
未來,靈敏度超群的“天眼”將把我國的深空探測和通信能力提升到太陽系邊緣,它還有可能具備探測毫米級宇宙碎片的能力。
編輯:秦云
關鍵詞:天眼 國家天文臺貴州分部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