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訪臺盟北京市委會原副主委謝正觀
兩岸都是魂牽夢繞的家
——訪臺盟北京市委會原副主委謝正觀
□何建峰 王 超
在北京一條鬧中取靜的胡同里,記者見到了臺盟北京市委會原副主委、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教授謝正觀。他說,他喜歡這處處浸染著老北京生活文化氣息與寧靜氛圍的胡同,在這里,他可以汲取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腳踏實地地好好讀書、好好生活、好好工作。
謝正觀1953年出生于臺灣。在臺大畢業后,他像當時島內眾多學子一樣選擇了去美國深造,除了想要學點本事回報鄉里,也想在感受東西文化差異后重塑人生價值目標。
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城市與區域專業碩士學位后,謝正觀本可以留在當地,追求生活有可能比較富裕的未來。然而,他選擇了回祖國大陸發展。
“身為臺灣人,我們從小讀的就是中國書,中華民族的血脈是永遠割不斷的。”謝正觀說,他從小就很自然地認為,祖國大陸才是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更大舞臺。
謝正觀的祖籍地是福建南安,那是父親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也是中國著名的“僑鄉”。采訪中,他拉長了語氣說道,為什么他們要離鄉背井,要去海外闖蕩,還不是因為人多地少、交通不便、鄉音不通嘛!“那個時候我父親特別愛讀書,祖父母就想盡辦法把他送到廈門上學,然后才可以去更遠的地方!”
臺灣光復那年,父親到了臺灣。直到1983年,謝正觀回到福建南安,才把海峽兩岸割裂的“家”重新連結了起來。
回憶起當年回家的情形,謝正觀說,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他只能“偷偷摸摸”進行,連父親都不知道。“原因大家都清楚,當時兩岸對立的形勢還很嚴重,沒有‘三通’,老百姓自然不能自由往來。”他說,“如果讓太多人知道,如果我大張旗鼓地回南安,消息傳到臺灣島內,我家里可能會受到一些政治壓力。”
謝正觀第一次回南安,距離兩岸開放探親尚有四五年的時間,臺灣島內則還處于“戒嚴”狀態。
不過,消息還是傳到了島內,謝父沒多久就知道兒子回南安了。“僑鄉可能就是這樣,類似的好消息總是傳播得很快。”后來事實證明,他的回鄉之舉并沒有給島內親人帶來什么不便,因為“回家”已成為當時島內的普遍呼聲,豈能是什么外部力量所能夠阻撓的!
在那之后,謝正觀還與父親、大哥大姐回去過兩三次。“因為我回家了,可以說,我為已經過世的父親,還有我的兄弟姐妹們尋到了根。為我家盡了孝,也盡了民族的大孝。”在那里,他見到了自己年邁的叔伯,看了當年父親生活過的地方,而這些對他來說,都曾是一種童年的憧憬和魂牽夢縈。對文字敏感的謝正觀如今回憶起自己的祖籍時,并沒有太多的話語。也許他認為,在那種情況下,話語也是蒼白無力的,只能用心去感悟和體驗。
自己年輕時生活過的臺灣,謝正觀自從來了大陸后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有機會回去。“回去之前,我還擔心(因為我在北京任職中直機關的原因)會不會給家里造成什么麻煩,可后來我想,覺得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那次回臺灣探親,短暫的一個月,他并沒有太多應酬,“也許是性格使然吧。除了幾個老朋友,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里陪伴雙親。”他說,在臺灣,他經常使用閩南話和親人們交流。
如今,再談及臺灣,謝正觀或許覺得,童年往事,故人情誼,一切的一切都讓他覺得那么熟悉,那么親切。可他總覺得與離開時相比,又有點兒不一樣,“總的一句話——物是人非、一言難盡、令人感慨”,家鄉的風景還是那么美麗,但很多情況變了。或許,那個承載著他青少年太多記憶的地方,眷戀與回憶才是永遠美麗的。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臺灣 臺盟 北京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