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張東剛:打通實踐育人”最后一公里”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 近日,教育部思政司、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國務院國資委綜合局共同部署推進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教育部思政司司長張東剛認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切實加強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工作,進一步把高校思政會精神貫徹落實引向深入,需要樹立新思政觀,構建實踐育人共同體,打通實踐育人“最后一公里”,要著力抓好三方面工作。
張東剛表示,高校要堅持正確導向,切實把工作的重音落在“育”字上,著力打通實踐育人“最后一公里”。他強調,“聚焦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網上網下,圍繞實踐教學和網絡實踐、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軍事訓練和志愿服務等領域,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機會和舞臺,才能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了解世情、國情、社情、民情和教情,在親身體驗中樹立對人民的情感、對社會的責任和對國家的忠誠。”
張東剛指出,當前實踐育人工作還存在短板弱項,主要體現為實踐向育人的轉化還不夠深入,實踐育人的“最后一公里”還沒有打通。他表示:“破解這一難題,需要我們樹立新的思政觀,推動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教育的有機結合,系統梳理政府、企業、社區、高校以及各個實踐項目和平臺所承擔的育人職責和所體現的育人要求,并作為考核評價內容融入實踐育人的整體制度設計和具體操作環節,推動各單位、各部門、各高校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標落在育人成效上,從實踐的角度,去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校要認真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相關要求,整合好各類實踐資源,強化項目管理,完善保障機制,教育引導學生增強實踐能力,樹立家國情懷。”
圍繞高校如何“豐富實踐內涵,不斷提高實踐育人工作科學化水平”,張東剛希望高校要在“堅持項目引領”同時注重“精準施策”。他指出:實踐育人工作因地而異、因校而異、因人而異,方式方法顯得尤為重要,需要不斷的傳承、創新和發展。他希望高校可以進一步鞏固、深化和拓展近年來一批社會實踐經典項目所取得的育人實效,堅持傳承創新,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成長成才需求,著力培育建設一批特色實踐項目,把現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把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作為最有說服力的教材,設計好實踐主題,搭建好實踐舞臺,組織開展好大學生“學理論、悟理論、講理論”宣講實踐活動、“百萬師生重走改革開放之路”等一批新時代社會實踐精品項目。他強調:“實踐育人工作既要注重整體推進,形成育人合力,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不同的實踐基地,要堅持問題導向,‘靶向治療’。不同方向、不同類型的實踐基地,其建設內容、建設重點也迥然不同,需要精準施策。”
據介紹,自2015年起,教育部、人社部、國資委等大力推動建設“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分兩批培育建設了102家“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加上本次遴選授牌的50家以及各省(區市)的實踐育人平臺,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基本成型。
針對下一步的發展規劃,張東剛提出要“聚焦內涵建設,著力在提升建設質量和發揮作用上下功夫”,他提出,下一步要在示范引領上突出“強”,在評建結合上突出“嚴”。
張東剛表示,高校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劃已列入“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綱要,作為下一步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測評的重要內容。各地教育部門要把實踐育人工作作為對高校辦學質量、水平評估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高校教育教學和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評估體系,各高校要制訂實踐育人成效考核評價辦法,切實增強實踐育人的效果。他表示,今后每年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建設成效的互測互評,建立年度報告與周期評估相結合的評價制度,實行動態管理,有進有出。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實踐育人 最后一公里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