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財政緊張兩黨紛爭:美國基建計劃遭遇“攔路虎”
財政捉襟見肘 兩黨紛爭不斷
美國萬億基建計劃遭遇“攔路虎”(國際視點)
本報駐美國記者 吳樂珺
核心閱讀
美國總統特朗普將于今年1月公布最新的1萬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萬億基建計劃)細節。然而,該計劃自去年特朗普上臺后提出伊始就質疑聲不斷。近日,美國政府對一項奧巴馬時代規模為130億美元的鐵路項目舉起“紅燈”,讓外界對特朗普版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建設目標能否真正落地再次生疑。此外,缺乏資金、黨派分歧等都將是美國實現基礎設施大規模更新升級的“攔路虎”。
“美國基礎設施總體狀況遠遠低于歐洲”
2018年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頭等大事是什么?近來美國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在成功實現稅改之后,特朗普將改善基礎設施視為首要目標,稱其為“在所有事情中最容易實現的”。然而,去年12月29日,美國聯邦運輸管理局副局長簡·威廉姆斯在一封回信中否定了奧巴馬時代規模為130億美元的鐵路項目,稱其是“不存在的”。
2015年,時任總統奧巴馬提出,修復位于新澤西與紐約之間的鐵路,以及重建新澤西鐵路網絡中日益老化的橋梁,確保美國東北部的日常鐵路運輸。根據該計劃,紐約州、新澤西州和聯邦政府將分攤費用。最近,兩州向聯邦政府提出支付其負擔部分費用,美國聯邦運輸管理局做出了上述回應。
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大幅削減了美國鐵路系統開支,而非增加鐵路系統開支。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總體而言,預算案中大幅削減鐵路建設和維護資金,比奧巴馬政府時期減少了近13%。對此,美國預算和政策優先中心高級顧問勒本魯夫特認為,特朗普的萬億基建計劃只是表面上承諾的空頭支票,實際上卻難以兌現。
美國基礎設施現狀被詬病已久。美國媒體“商業觀察”近日刊文指出,美國的基礎設施嚴重缺乏維護、資金不足、難以為繼。去年12月,華盛頓州發生火車脫軌事故,導致6人死亡。脫軌事故發生前不久,因設備老化,亞特蘭大哈茨菲爾德—杰克遜國際機場經歷了長達11小時的停電,導致成千上萬旅客滯留,也凸顯了美國機場和電力系統等基礎設施升級的迫切需要。
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每隔4年會就美國的基礎設施狀況出具一份報告。2017年該報告給出的成績是D+,與上一次評估結果相同。報告顯示,美國約40%的橋梁使用年限都在50年以上,其中大量橋梁存在結構缺陷,行駛在這樣的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十分危險,使得整個國家的基礎設施總體狀況在彈性和可持續性方面遠遠低于歐洲。對于這一成績,有媒體稱,“對于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的美國來說,這是不光彩的”。
特朗普在競選時就提出了1萬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以改造老舊的公路、橋梁、機場及其他設施,促進就業并推動美國經濟增長。去年6月,特朗普政府宣布,聯邦政府將在10年內撥出2000億美元,帶動至少8000億美元的州、市地方政府資金及私營部門資本。其中,1000億用于地方優先基建項目,250億用于農村基建。此外,特朗普計劃建立新的專門機構來改革基建項目監管程序,試圖將項目審批時間從現在的10年縮短為2年。
“特朗普政府須解決的最大問題是錢從哪里來”
美國媒體指出,盡管特朗普計劃于今年1月披露萬億基建計劃的細節,然而該計劃必須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到哪里找到需要的1萬億美元來實現美國的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分析認為,特朗普政府的核心經濟政策是“減稅+基建+寬松財政”,如今特朗普已成功實現減稅,但減稅必然會造成政府收入降低,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就是稅收,魚和熊掌難以兼得。
據估測,未來10年美國將減免稅收大約1.4萬億美元。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承諾的2000億美元聯邦基金從何而來?雖然特朗普已經承諾要削減其他聯邦支出,但這只是杯水車薪。民主黨人也不會同意削減醫療保險、醫療補助、食品券等社會福利來支付基礎設施建設費用。剩下的一個選項就是借錢,即增加財政赤字。美聯儲主席耶倫早已表示,目前美國的債務已經到達“讓人夜不能寐”的水平。因此,外界普遍質疑,美國國會批準了會增加預算赤字的稅改法案,是否還能通過有關基建法案,讓赤字狀況雪上加霜?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雄心勃勃的基建計劃難以跨越國會黨爭的重大障礙。在經過一年的醫療保健、稅收和其他有爭議的問題的激烈爭論,尤其是成功實現稅改之后,民主黨人可能很難在萬億基建計劃問題上妥協。民主黨人擔心該計劃會讓特朗普贏得另一場勝利,因此對白宮提出的萬億基建計劃迄今仍猶豫不決。
此外,共和黨人偏好于鼓勵和資助私營部門承擔大部分的基建費用,民主黨卻希望聯邦機構來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并抨擊特朗普提出的公私合作模式,是對企業的“饋贈”,只會帶來更多的基礎設施收費。2017年8月,特朗普頒布行政令,要求聯邦機構縮短基礎設施項目環境影響的評估時間,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民主黨人對此表示擔憂,認為簡化建筑許可程序將導致環境保護受到忽視。
考慮到2018年美國即將舉行中期選舉,共和黨和民主黨能否在萬億基建方案上達成一致,還有待觀察。
(本報華盛頓1月2日電)
編輯:曾珂
關鍵詞:財政緊張兩黨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