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甘肅孵化器建設:經濟新動能從這里“飛”出來
新華社蘭州1月11日電 題:甘肅孵化器建設:經濟新動能從這里“飛”出來
新華社記者張文靜、王銘禹
近年來,甘肅涌現了一批科技創業企業,但面臨著無場地、缺資金、少人才等難題。甘肅省在財政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通過組建孵化器重點培育和扶植這類企業,使入孵企業快速實現了從稚嫩邁向成熟的轉變,成為地方政府經濟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從單兵作戰到團隊協作贏市場
要不是甘肅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支持,薛吉軍難以想象自己和團隊的研究成果能夠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市場產品。
2009年,出于對藥品研發的熱愛,薛吉軍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甘肅皓天化學科技有限公司。但沒過多久,就遭遇了難題:團隊人數少,缺乏實驗和生產場地,更沒有充足的發展資金。就在企業“奄奄一息”時,時任甘肅省高科技創業服務中心主任、蘭州高新技術創新園負責人馮治庫主動找到了他,并允諾以低價提供600多平方米的廠房。
2003年,在甘肅省科技廳的支持下,甘肅省高科技創業服務中心與蘭州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等聯合投資近3億元共建蘭州高新技術創新園,計劃通過這個孵化器為全省科技型企業發展點燃星星之火。
馮治庫很快兌現了承諾。2010年,薛吉軍在創新園一個兩層小樓內開始研發和生產,并在孵化器“手把手”幫助下,與科技部對接,申請到了100萬元創新基金項目,企業“活”了下來。由于房租、稅收等成本較低,企業能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當年產值就近500萬元。
為了擴大孵化器服務范圍,2012年,甘肅省科技廳和白銀市政府在距離蘭州80多公里的白銀市共建了面積達12.5萬平方米的科技企業孵化器。薛吉軍也帶著團隊北上,開始更大規模的生產。
從分散發展到產業培育增效益
“4000平方米的廠房,頭年免費用,第二三年房租減半。”甘肅一德新能源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銘介紹,該公司入孵白銀科技企業孵化器后的第二年便遭遇資金短缺問題,訂單難以完成。孵化器在得知消息后的第三天,主動提供借款400萬元,使企業順利完成了訂單,當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
薛吉軍和何銘這批創業者成為從孵化器飛出的“金鳳凰”。“騎著自行車進來,開著奧迪車出去”是他們入孵前后的真實寫照。
白銀科技企業孵化器總經理王琪介紹,僅他所在的孵化器入孵企業就有130多家,以生物醫藥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為主。孵化器不僅將分散在各地的企業聚集在一起,而且有效推動了白銀這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2016年3月,白銀市政府在距離孵化器基地5公里處開始打造占地面積100畝的生物醫藥園,為入孵企業提供生產場地。
薛吉軍擴大企業規模,承擔了園區的主要生產項目即生物醫藥中間體。“園區由政府代建,企業投入設備等,以較低的投入獲得更大發展。企業今年8月可投產,產值預計有3億元,可帶動就業300多人。”薛吉軍說,目前甘肅在醫藥中間體的發展幾乎空白,該項目能夠使甘肅制藥企業從過去簡單的粗加工、半成品加工升級為真正的醫藥企業,提高整個行業的技術含量和產值規模。
使孵化器成為科技型企業的“保護傘”
記者從甘肅省科技廳了解到,經過多年發展,甘肅已孕育8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擁有孵化場地310.7萬平方米,入孵企業達4033家,為社會提供了3.8萬個就業崗位,經濟效益開始顯現。數據顯示,2016年,蘭州高新技術創新園在孵企業年產值近10億元,各類稅收近3000萬元;白銀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年產值3.78億元,各類稅收1100多萬元。
甘肅省科技廳負責人認為,孵化器為甘肅的經濟建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形成輸送了一批極具成長性和市場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的發展還倒逼了創業環境的形成和政府服務方式的改進。
馮治庫等認為,孵化器在甘肅已從最初的創業苗圃蛻變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下一步,他們將提升孵化器服務的含金量,提供專業的、高附加值的軟性服務,使孵化器成為科技型企業的“保護傘”,探索出更適合西部欠發達地區科技與經濟互融互生的發展道路。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孵化器 企業 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