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李樹建:真正的舞臺是百姓的心坎

2018年01月16日 09:21 | 作者:王卓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彩C2018-01-16zx801_P_1_539_693_1581_1321

“走遍千山萬水找市場,吃盡千辛萬苦樹形象,歷經千錘百煉出精品,想盡千方百計奔小康。”李樹建說,自任河南豫劇院院長起,就懷揣幾個夢想:籌建河南豫劇院院部;3至5年內創排出幾部打得響的戲,進行全國巡演、世界巡演……這些夢想如今也正在一一實現,“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能把戲唱到百姓心坎上。”


◆李樹建簡介

河南省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文聯副主席、劇協主席,國家一級演員。豫劇“李派老生”創始人。主演代表作有豫劇《清風亭》《程嬰救孤》《大登殿》等,曾在第十屆、第二十五屆兩次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獎,“香玉杯”藝術獎,首屆中國豫劇節金獎,第十屆文華大獎表演獎等。

李樹建一開口說話,就能和他的職業匹配上。一口純正的河南口音,沒有一點兒久在城市后的變調,說話的時候還有一種若隱若現的韻律。

這兩樣特質,就像是畫家慣用的筆和顏料,木匠用了一輩子的鋸和錘子,是李樹建的工作標配。他是個豫劇表演藝術家。

“砸鍋賣鐵!”

2004年9月,在杭州舉行的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李樹建帶著河南省豫劇二團排演的《程嬰救孤》拿到入場券,參與角逐文華大獎。

那一次演出很成功,謝幕時,所有的評委起立鼓掌。但拿不拿得到獎,李樹建心里沒有底。他跟劇目導演張平說,“不管拿不拿得到,頒獎禮都是你去參加。”他說他心里都是怕,怕毫無收獲,又怕得了獎會難以自持。

2004年9月29日中午,正在餐廳吃飯的李樹建突然得到消息———《程嬰救孤》獲得了文華大獎第一名以及“觀眾最喜愛的劇目”第一名,實現了河南戲劇歷史性的突破。

那一刻,李樹建獨自走到走廊盡頭,靠著墻角,淚水不斷噴涌。二團的演職人員找到他后,大家緊緊相擁,抱頭痛哭,“李團長,你太不容易了!”

李樹建確實是“太不容易了”。這出戲,就是一部打拼史。

2000年8月,李樹建從河南省豫劇一團調入二團,擔任黨支部書記、副團長。當時的二團,在幾個河南省直院團中條件最差,在演出中被譏為“業余劇團水平”。

團里的舞臺上,掛著破舊的幾條天幕,燈光沒有幾盞,坐在10排后的觀眾看不清演員的臉;演員甚至都不夠,勉強湊夠4個宮女,穿的繡鞋露著腳趾頭;扮戲的文官武將更不像樣子,穿的蟒袍像剛出土的文物。李樹建現在回想起來,“還是一陣心寒!”

“二團要崛起,必須排出高質量的劇目!”為了二團的未來,李樹建四處求人,找朋友拉贊助,整理復排了5個傳統劇目。此舉也得到全團的贊成和支持,團里的離退休老干部聽說后,集體發出倡議,還捐獻了4000元錢支持劇團。深受感動的李樹建暗下決心:一定要作出成績!

設備不全,為了排戲,李樹建就從三團借來了舞臺。但那也是個年久失修的舞臺,只比二團的“好一點點”,正裝燈的時候,舞臺開始咯吱咯吱要塌。李樹建趕緊停下演出,帶著大家去搶修舞臺。這時候,他也接到了家里姐姐的電話,“老家房子漏雨,80多歲的母親臥病在床,能不能回去照顧一下老母親?”

那時候正是復排的關鍵時期,看著周圍忙碌的演職人員,李樹建還是沒有回去。他說,這輩子都忘不了那一天:

老母親就在床上托著塑料布過了一夜,舞臺最后也是塌了,送走大家之后,李樹建一個人躲在墻角,哭得稀里嘩啦……

后來,李樹建爭取到機會,帶團到北京演出,向北京觀眾展示了五臺豫劇傳統戲的魅力和二團的實力,并開始思考排演一臺新劇目———由《趙氏孤兒》改編創作的《程嬰救孤》。但是排新戲談何容易,服裝道具都要新添置,導演張平粗略地估算一下,最少要30多萬元。而當時,二團的賬面上只剩下800塊錢。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因為二團剛從北京演出歸來不久,能借的、能贊助的朋友基本上都用了。但李樹建的想法是,“就是砸鍋賣鐵、當了褲子,也要籌到排戲的錢。”

幾經努力,二團終于取得了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入場券。在沉重的經濟壓力和工作壓力下,李樹建還要堅持演好程嬰這個角色,2004年8月中旬,李樹建還是病倒住進了醫院。躺在病床上,掛上吊針,他還在不斷打朋友的電話,借錢!

去杭州之前,經費還沒有到位,為了幾萬塊錢路費,李樹建帶著幾個演員,去山西煤老板家,為逝去的老人“哭喪”,拿到了五萬元錢。老干部陳淑仁把住院的救命錢也贊助給劇團做路費,李樹建感動得跪在地上,給他磕了個頭,隨后背著半箱子藥,就去了杭州參賽……

“咱老百姓的演員!”

2004年拿到文華大獎之后,李樹建和二團的好日子也終于緩緩趕來。

為表彰李樹建對豫劇的發展和樹立河南新形象作出的突出貢獻,省政府召開表彰大會,李樹建被評為“河南省先進工作者”,重獎省豫劇二團100萬元。2005年1月,《程嬰救孤》還被列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的參選行列。

當年10月,就在精品劇目演出前3天,李樹建再次因心臟病住進醫院。主治醫生忠告:“這個時候再上臺,就是透支生命!”但李樹建毅然決定,再拼一把。在演出現場,6個大夫準備好擔架嚴陣以待,以備不測。演出結束后,全場觀眾掌聲雷動,10個評委給予高度褒獎,稱贊李樹建的唱功“關鍵時刻氣勢足,哭腔一瀉千里。”

2005年11月15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新聞發布會如期舉行。當聽到《程嬰救孤》獲得十大精品劇目第一名時,李樹建在辦公室激情難抑地站了起來,旋即一陣頭暈跌坐在椅子上。

后來,李樹建有一次去鄭州大學為電臺做節目,10個出租車司機集中在鄭州大學東門,打電話給他:“您就是程嬰精神的化身,我們的哥集體給您鞠躬了!”

在李樹建心里,這是至高無上的褒獎。“豫劇的靈魂在于泥土氣,用最接近群眾的語言體系,傳遞真善美,傳遞最傳統的美德與信念。”讓百姓感受到共鳴,有享受有收獲,是李樹建最想達成的目標。

有人評價,李樹建的演唱別具一格。他的唱,吐字清晰,行腔圓潤,大開大合,高音低音把控得當。既蒼勁悲壯、渾厚質樸,又委婉細膩、聲韻醇厚。李樹建將豫西調善于表現哭腔、表演悲劇風格劇目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而表演悲劇,是技術活,是感情活,更是體力活。只要上了舞臺,李樹建從不會惜力。不管是音畫俱佳的大舞臺,還是簡陋窄小的農村石臺。

有一次,在河南省靈寶市朱陽鎮,李樹建到農村舞臺演《程嬰救孤》,舞臺前排,是一群留守在農村的孩子。近距離看到李樹建表演時候的涕淚縱橫,發出驚嘆,“竟然是真的呀!”

“我們哪能糊弄老百姓。”李樹建身體不好,夏天在河南農村演出間隙,時常要回到車上休息一會兒,有一次返回車上的時候,被幾個老大爺老大娘看到了濕透了的戲服,他們大聲感慨,“樹建才是咱老百姓的演員,下這么大勁!”

在李樹建的作品中,《程嬰救孤》《清風亭》《蘇武牧羊》被稱為“忠孝節”三部曲。這三部作品,也把好家風好家訓演繹得很是充分。有一次在河南靈寶市演完《清風亭》后,坐大巴車回三門峽途中,李樹建被司機認了出來,“李老師,我以前就是不孝子,看完《清風亭》之后痛徹心扉。自那以后,終于知道了該怎么對待我的父母。”

“豫劇屬于老百姓。”為讓普通百姓、低收入者都能買得起票、看得起戲,近年來,李樹建還參與策劃推出超低票價,省級院團低至30元,地市院團低至20元。他也常常在預定劇目演出結束后為觀眾加唱,讓觀眾感到票買得物有所值、物超所值。他還經常給環衛工人、農民工等基層觀眾贈送戲票,請他們免費觀看,提高、充實他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為了吃飽學唱戲

不僅是因為豫西調適合表演悲劇,李樹建對悲劇本身,也有一種情結。“我喜歡演悲劇,這和我的家庭有關。”

李樹建出生在河南汝州的窮山溝里,出生時三年自然災害剛結束,農村還是吃不飽飯,“我是差點被餓死。”有一次,父母從地里干活回來,發現李樹建已經沒氣了,“父親就把我放在了割草的籃子里面,擱在坡上了。后來我奶奶來說,你再去看看,說不定還有氣。”于是李樹建又被抱了回來,喂了些吃的,救回了一條命。

“所以當初為什么唱戲,主要在家吃不飽穿不暖。”李樹建說起自己當初學戲的原因,十分坦然,“有一天,有個縣劇團到我們村子里演出,我一看他們日子好得很,吃白面饃、粉條菜,看見以后,我才下決心要學戲,考劇團。”

可是考劇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家里沒錢,李樹建扒著煤車去各個地方考劇團,還曾在晚上沿著火車道一走七八個小時,母親還把家里僅剩的6塊錢塞給這個執著的兒子……但是,命運起初并沒有垂青這個小伙子,他一連考了17個劇團都沒有考上,“都說我有嗓子沒有功夫。”

直到1978年,到了想招幾個已過變聲期的小伙子的洛陽戲曲學校,李樹建才終于“意外”考上了。198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樹建又獲得了到中國戲曲學院學習的機會。不過在北京,除了藝術精進,生活也遠遠稱不上有改觀:

住在建國門外一個旅館,幫人干活兒打掃衛生抵掉住宿費。但因為白天聽課,晚上還要回到住地寫心得,被顧客嫌棄,也被廚師班嫌棄,李樹建無奈,只能搬去旅館的工具儲藏室。遍地的雜貨撥開,李樹建搭了一張簡易床。每天買來咸菜疙瘩,切切就著饅頭充饑,就是李樹建的吃住日常。住了半年后,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看到李樹建,天真地問道,“叔叔,你是要飯的嗎?”

兩年的專注和隱忍,1987年,25歲畢了業的李樹建,終于得到去“年輕”的三門峽市豫劇團當團長的機會。

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戲曲演員這個行當已不能與李樹建小時候相提并論了,團長也并不能每一頓都吃上夢寐以求的“粉條菜”。不過李樹建不后悔,那個時候,他已經真正愛上了舞臺、水袖、哭腔……

一路學習的艱辛,也讓李樹建認識到戲曲教育的重要,更讓他在當上院團長后進行人才培養時,堅定地實施“要進入正規戲曲學校,學真本領”理念。

2009年,經過半年醞釀,豫劇史上首個中國豫劇本科班在中國戲曲學院開辦。這是中國戲曲學院實行多劇種辦學后第一個京外地方劇種班。在河南的專家、藝術家、相關領導眼中,這個班猶如豫劇的“黃埔一期”。李樹建不僅為24名學子踏進中國戲曲最高學府鋪路,還為這些青年人才解決后顧之憂。

2013年,李樹建任河南豫劇院院長,在河南省委宣傳部、文化廳指導下,他和豫劇院領導班子設置了青年團,將剛剛畢業的豫劇班全部納入麾下。“成立青年團,再加上我們3個團的青年演員,豫劇今后再支撐50年沒有問題。”

已是身兼多職的李樹建,如今也添了一個新頭銜——碩士研究生導師。鄭州大學新成立的樹建戲曲藝術中心,計劃招收戲曲方向碩士研究生,加強戲曲的高等學歷教育。其實,在此之前李建樹已經收過近百名弟子。他對于后生和晚輩,不論出身、不限年紀,只要有志于戲曲表演、熱愛戲曲事業,他一概不拒絕,吸引了很多人投師學藝。

河南豫劇院青年團豫劇老生演員李多偉是在看了李樹建的忠孝節“三部曲”后決心拜師的。他說,李樹建對學生說戲和氣,品行又高尚。這是表率,也是壓力,在一言一行、一點一滴上約束著自己……

問心無愧的“洗面帝”

1997年是李樹建人生轉折的關鍵點。

那一年,他從三門峽去鄭州,參加全省公開選拔省豫劇一團團長的考試,以優異成績勝出,到了一個更高的平臺。在一團期間,他率團進京演出,為慶祝祖國50華誕獻禮,帶領全團演職員工遠赴祖國邊疆進行慰問演出,成就斐然……2000年,李樹建調入河南省豫劇團二團,在最為不可能的團隊和環境里,創作了三部曲,獲得一眾大獎。

然而不管是三門峽,還是在省豫劇團,李樹建除了唱好戲,都還擔負著一項重任,管理好一家劇團,排好戲的同時,也讓劇團每個演員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但這絕非易事,李樹建太知道一個戲劇演員放下尊嚴去找錢的滋味了。也是因為這種迫切,李樹建曾站在輿論中心,被調侃為“洗面帝”。7年過去,李樹建提起這個事,沒有遺憾,“問心無愧”。

2010年10月底,在一次河南省委書記、省長參加的4家企業向河南文化教育事業捐助2億元的典禮上,李樹建感激心切:“我們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們每天激動萬分,以淚洗面。”

一時間,網絡上惡評如潮,李樹建被調侃為“洗面帝”。在這眾多網友和時評作者看來,李樹建的舉動顯然是吹捧“過了頭”,混淆了現實與舞臺的區別。

但對于做了22年團長,甚至去靠給老板過世的親人哭喪拿到表演路費的李樹建來說,這就是真情流露。

“以前的工資水平很低,2003年左右,團里全年人均工資才5320元,每個月400多元。”這對一年有上百場表演的演員來說,遠遠稱不上“體面”,“這對家庭和生活來說,都是難堪窘境啊。”

當年的捐款,解決了二團的工資及時發放和保障問題,演員工資大幅提升,解決了溫飽。二團演職員工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面對的“天大”問題解決了,李樹建說,當年的“以淚洗面”,就是出自真心。

他的真心,二團員工的創作熱情、凝聚力和優質作品的產生,就是明證。

也有人說,稱李樹建為“洗面帝”,莫不如稱作“公益帝”更合適。就在2010年12月,因主演豫劇《程嬰救孤》《清風亭》等劇目曾獲國家文華獎、梅花獎4項大獎,李樹建獲得獎金20萬元。然而當月,李樹建和豫劇名伶王清芬在河南省生命關懷協會捐贈儀式上,就把剛到手的20萬元獎金全部捐了出去,他知道錢對于劇團價值但并不覺得自己需要更多,“我的父親當年因為胃癌早早去世,我懂生命關懷對這個群體的意義……”

2013年,河南豫劇院重新組建,下設一團、二團、三團、青年團,李樹建任院長,肩頭責任更重了,李樹建的工作思路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首先是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與各方聯合,搭建戲曲發展平臺。2015年,河南豫劇院牽頭主辦全國豫劇院團工作交流會議,把全國130多個豫劇院團長請回河南。這些院團負責人激動萬分,形容為“百鳥歸林”。這次嘗試,為下好李樹建設想的中國豫劇一盤棋,奠定了基礎。

2016年,一盤棋的一顆實子落下,首屆“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成功舉辦,贏得了劇團、專家、戲迷、主管部門多方稱贊。2017年,全國豫劇集中展演再次舉行,并將有望形成常態。“我不在乎別人怎么評價,只要是對豫劇發展有利的,我就去做。”

“他的‘豫劇領軍人物’稱號不是白來的,他一天到晚都在考慮把豫劇人、豫劇團引領起來。”河南豫劇院辦公室主任盧梅與李樹建長期共事,言談中透露著欽佩。

2017年,李樹建還有一件大事做成了: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正式掛牌運行。李樹建的“棋局”不只設在舞臺之上,還直接貫通到文化底蘊——藝術創造力的根基。作為全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豫劇的發展傳承多數停留在口傳心授,缺乏較系統研究。李樹建下一個大動作,就是籌劃出版豫劇系列叢書。

“等到后人再研究豫劇,要把我們做的書視為標本、范本。”李樹建說,若有那一天,才算干出業績。

凝聚戲劇正能量

獲得眾多榮譽后,李樹建帶領的河南豫劇人并沒有迷失自我,這些年,團隊走了22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特別是在2013年2月17日,李樹建攜《程嬰救孤》走進百老匯,轟動一時。這也是繼梅蘭芳大師在1930年美國百老匯演出83年后,第二個走進百老匯的中國劇種。

2016年11月,他帶領豫劇二團將再次登上美國百老匯好萊塢舞臺,觀眾的一句總結,讓李樹建充滿了成就感,“我們雖然聽不懂漢語,但是我們知道,你犧牲了自己的兒子,救了全國的兒子……”李樹建贊嘆對方的理解力,更興奮于豫劇在更廣范圍的魅力。

“不僅要讓豫劇走上國際,還要讓更多年輕觀眾喜歡,那才是豫劇的未來。”

2017年9月21日至28日,豫劇的中心似乎暫時轉移到了北大、清華。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等主辦,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承辦的“河南戲曲進校園———豫劇名家李樹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演出活動”。李樹建藝術展、李樹建代表劇目《程嬰救孤》《清風亭》《蘇武牧羊》展演、藝術講壇、藝術課堂、學生分享會,并且北大豫聲劇社得以成立。

重在跨界交流、重在體驗分享,這一場藝術盛會不僅在首都高校萬名學子中刮起豫劇風,更是得到社會各界關注尤其文藝、戲劇界專家的好評。

90歲高齡的著名表演藝術家藍天野全程觀看了李樹建的三場演出,每一場都感動到落淚。“我最大的感受是震動。李樹建和他的團隊想要把藝術做到極致。其唱腔、身段、作派,功力深厚,保持了民間的、生活的、接地氣的特點,而且把這個特點和戲曲程式化的表演結合非常好。”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政協原主席、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全書也盛贊李樹建,“彰顯了豫劇領軍人物的責任與擔當;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導向。”

不僅是豫劇,這幾年,李樹建還花了很多精力在河南省稀有劇種公益展演上,大平調、四平調、太康道情等為普通觀眾所陌生的劇種,正面臨著無戲可演、后繼無人的窘況,有了集中展示的機會,就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這些稀有劇種。李樹建希望展演能培養一些觀眾,“這些劇種是幾代人艱辛創作出來的,我們一定要傳承好、傳播好。”而稀有劇種的保護和傳承,也是他作為河南省政協委員,近年來建議的重點。

李樹建建議,各級文化主管單位應加強調查研究,整理瀕危劇種的劇目,研究其中蘊涵的文化背景、社會意義,加大保護力度。對本地特有劇種在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等方面進行評估分級,并鼓勵它們參與文化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

不僅是河南的稀有劇種,近段時間,李樹建還去到云南等地,為更大范圍的稀有劇種未來發展鼓與呼……

“走遍千山萬水找市場,吃盡千辛萬苦樹形象,歷經千錘百煉出精品,想盡千方百計奔小康。”李樹建說,自任河南豫劇院院長起,就懷揣幾個夢想:籌建河南豫劇院院部;3至5年內創排出幾部打得響的戲,進行全國巡演、世界巡演……這些夢想如今也正在一一實現,“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能把戲唱到百姓心坎上。”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豫劇 河南 舞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