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8大類上百個項目 中國航天員刻苦訓練成就飛天夢
面對面丨中國航天員
宣誓:我自愿從事載人航天事業,英勇無畏。
不久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20周年之際,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等11名曾經出征太空的航天員聚集在五星紅旗前,重溫入隊誓詞。
聶海勝:重溫入隊誓詞,目的就是不要忘記我們當初入隊的一種初心,始終要牢記我們航天員的使命責任。
宣誓:我自愿從事載人航天事業,英勇無畏。
劉洋:很多人都問我們對航天員最大的挑戰是什么,體能,訓練,心理?其實我覺得對航天員最大的挑戰,就是這種毅力,你需要用終身去堅持去熱愛這樣的一個事業。
楊利偉:從現在看,我們回過頭理解,確實是你選擇了它就選擇了責任。
20年間中國航天員六上太空,連戰連捷,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2003年,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浩瀚宇宙太空,第一次迎來了中國訪客——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2005年,神舟六號,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征戰太空,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2008年,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在劉伯明、景海鵬密切配合下,首次進行空間出艙活動,翟志剛揮舞國旗,以豁達自信的一小步,實現了中國人與太空的第一次親密接觸;2012年,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再次出征,中國航天員首次驗證手控交會對接技術,并一次成功,叩開了中國首個太空家園的大門;2013年,神舟十號,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登頂“天宮”,王亞平站在世界最高講臺,首次開展太空授課,在數以千萬計青少年的心底,播下了科學與夢想的種子;2016年,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33天的太空之旅,首次實現中國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為后續中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20年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為世人留下了無數經典的瞬間。然而輝煌的背后,卻離不開中國航天員20年的拼搏與堅守。在加入航天員大隊前,他們都是有過1000多小時駕機經驗的優秀飛行員,雖然太空與天空僅一字之差,但對人的要求卻是天壤之別。為練就過硬的飛天本領,他們要首先進行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學習訓練。
景海鵬:在我印象當中,這5年半時間,沒有星期六星期天,上街,我們很少出航天城的大門,這5年半左右的時間,我中午從來不休息,晚上12點之前沒有睡過覺,干什么,都是亮著燈,把所有的資料所有的書籍都攤在桌上,都攤在地板上,光火箭系統要讀的書有多少,要學的原理有多少。
楊利偉:我還面對著無休止的考核,我所有的這些訓練項目都要考核,而且后來我開玩笑,我說我們這種考核和我們在大學完全是兩個概念,因為你所有的考試將來都會記錄檔案,都作為你將來你去執行任務的一分子。
除繁重的文化課學習外,航天員還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壓等特殊環境因素的嚴峻考驗,挑戰的是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極限。這是模擬失重訓練,航天員需要身著160多公斤重的水下訓練服,在深水里反復訓練艙外活動技能,一次訓練長達4個小時。
翟志剛:我們在水下要給這個服裝加到1.41個大氣壓,服裝一加壓之后,它就沉不下去水了,沉不下去怎么辦,它就要往服裝上加鉛塊,加上很多鉛塊,需要加上100多公斤鉛塊的重量,服裝本身就是120多公斤,加上鉛塊120多公斤,加上自身的體重60多公斤,應該說整個300公斤,甚至300多公斤這么一個質量,在水下的所有移動,運動,姿態改變,全由雙手來完成。
聶海勝:一次任務訓練下來,渾身都是汗,汗不知道出了多少,衣服能擰出一斤兩斤水。
除這些嚴酷的訓練外,挑戰超重耐力的離心機訓練,則是每一位航天員腦海里最深刻的共同記憶。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中,常人只能承受3至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員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
聶海勝:8倍的重力加速度,就像你自身重量的8倍,假如現在是70公斤,就是560公斤,你身上所穿的衣服,所帶的設備都還不算,這些東西壓在你的身上,在高速旋轉的時候,強大的過載沖擊力的作用下,我們的呼吸非常困難。
景海鵬:在旋轉過程當中,你的鼻涕眼淚,全給你甩出來了,而且我們這項訓練,在我印象當中,包括愛人也好,包括父母也好,家人從來不會讓他們看,為什么,因為8個G,轉起來以后,臉都拉變形了,當父母看到這一幕,父母會有什么感想,當自己的愛人看到這一幕,他會有什么感想。
20年間,讓所有航天員感到自豪的是,在做這項訓練時,他們也共同創造了一項紀錄。
聶海勝:這是我們的離心機,我們平常躺在這樣一個空間里邊,我們坐離心機的時候,左手要握著一個紅色的按鈕,這個紅色按鈕主要作用,在坐的過程中,你受不了的情況下,堅持不了了,你一按,控制人員就會把這個高速旋轉的離心機停下來,20年來我們所有的航天員,都沒有按過這個按鈕,在很難受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堅持,一直堅持到現在。
然而,具備過硬飛天本領,并不意味著飛天之路就像預想一樣的順利。2003年10月15日,這是載入中華民族史冊的一天,浩瀚宇宙太空,首次迎來了中國航天員,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飛船,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人們通過電視屏幕看到的是楊利偉神情自如的形象,然而這背后卻是一場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生死考驗。在飛船發射的上升階段,意外出現了,8赫茲左右的低頻振動與人體的內臟產生了讓人難以承受的共振。
楊利偉:就像在我的周圍,放的都是敲鑼打鼓的聲音,震動得你受不了,這個時候是你身體用力量用不上,你有勁沒處兒使的感覺,實際上是因為共振了,全靠你身體應急的東西對抗。
黃偉芬:我們當時在大廳里看到的時候,有那么一片刻,楊利偉好像有點兒像閉著眼睛這樣的一種狀態。
楊利偉:有一種像瀕臨死亡的感覺,你覺得你一個是用不上力量,第二個就是你有點兒要過去的那個意思,好在時間不長。
首飛意味著要用生命去探索未知的風險,楊利偉用常人難以企及的意志力,挺過了來勢洶洶的26秒低頻共振考驗。之后不久,箭船分離,飛船進入太空,也就是從那時起,楊利偉又遇許多到了新的考驗。
楊利偉:最初進入軌道,這個時候你的眼睛充血,臉腫脹,鼻塞,頭暈這些現象會有,接下來帶來了,我當時是產生了錯覺,這種錯覺大概在航天員這個群體里有的會重一點,有的會輕一點,基本上90%的航天員都會有,我當時是發生180度的,比如像咱們兩個這樣坐著的,我在我的感覺里面是倒著的,我腦袋沖下的,實際上在天上,沖上沖下可能對生理上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都一樣,沒有重力作用,但是它會在你腦袋里面形成這么個概念,你會覺得非常別扭非常難受,這個時候完全靠你的意志力,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比如在上面我就想著我在地面訓練的時候,在模擬器里面坐著是什么感覺,你拼命去想,想這些東西,去修正自己這種感覺,當然也很快,大概幾十分鐘,錯覺會消失,因為錯覺不消失,時間長了,它會非常容易引起運動病,像這些東西在地面,我們是沒有辦法體會的。
楊利偉:請首長放心,我一定不辜負首長和全國人民的重托,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去迎接這次挑戰,我向祖國和人民保證堅決完成任務。
在電視直播中大家看到的,是楊利偉揮灑自如的英雄形象,但這背后卻是步步驚心。
楊利偉:比如聽到一些聲音,甚至于地面打個雷,我在上面都會緊張,因為你不知道是什么,我們在飛船里面坐著,特別是走到陰影區的時候,地面一閃電,能量很大,照到帆板上,反到返回艙里面,突然間一剎那,一亮一亮,那么這個時候,你反過來你真的是汗毛直豎。
凱旋后,楊利偉把這個意外情況及時反饋給了航天科技人員,經過技術攻關,從神舟六號飛船開始,低頻共振等問題都得到了徹底解決。然而,5年之后,也就是2008年,一場更加驚心動魄的考驗在神舟七號飛船上發生了。神舟七號飛船主要任務是驗證太空出艙行走,2008年9月27日下午,當全世界目光都聚焦在中國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身上時,意外發生了。
劉伯明:我看翟志剛使盡了全身的力氣拉艙門,當時艙門絲毫未動,我覺得很奇怪,我說地面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為什么艙門拉不開。
翟志剛:在開艙門的過程中,首先沒有想到開艙門力這么大,根本都沒有想到,在天上會拉不開門,而且在開門的過程中,因為沒有想到有可能開門力很大,因此在整個開門的過程中都是按照全力,按照正常的狀態進行開門。
劉伯明:這時候聽到志剛的呼吸聲非常急促,因為消耗體力非常大。
翟志剛:最后力量用完了,門沒有打開的時候才發現靠我的力量,神七氣壓艙的艙門是打不開的。
劉伯明:我走過去想兩個人同時抓那個扶手,拉艙門,但是手套又大,根本容不下兩個人同時抓,我只好雙手環抱他的右臂,因為他左手扶著艙壁,他是右手拉艙門,所以當時我們兩個,幾乎是一鼓作氣拼了全勁往下拉這個艙門,艙門拉開了,有20度角度,這個時候感覺到吸力特別大,艙門,感覺到拽著我們兩個人,往上上升,艙門又關上了。
翟志剛:這就有點著急了,如果門打不開,那我肯定就出不去,我要是出不去,神舟七號的飛行任務就沒有完成。
劉伯明:這個時候已經飛入到我們測控區了,出艙的節點已經到了,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翟志剛:為了出艙,付出是太多太多了,最關鍵時候開不開艙門,那前面的訓練,一切都為零了。
劉伯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下定了決心,從艙內找到那個金屬撬棍遞給了志剛,然后把這個艙門別開一條縫,這時候氣流瞬間流了出去,艙門很自然就打開了。
翟志剛:當通過輔助工具,把這個艙門撬開一條縫的時候,明顯,那個心情就像瞬間打開了一個小窗戶一樣,當時想象的,當時沒有說,想象的一句成語叫心花怒放。
可就在此時,又一個“意外”接踵而至,軌道艙突然響起了火災警報。
劉伯明:按照規定的程序,志剛先出去,他掛好安全掛鉤,人出去了,我移動過來,又掛上安全掛鉤,這個時候的出艙活動即將展開,軌道艙火災,刺耳的報警聲傳了過來,當時令我們大吃一驚。
翟志剛:突然間聽見火災這兩個字,腦皮子發麻,感覺腦皮子,唰一下子,涼了一下,感覺到頭發,每一根都立起來了,瞬間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反應。
景海鵬:軌道艙火災,連續三遍,非常急促,而且我眼睛看到的儀表上,就像消防車那個燈一樣,上面儀表上顯示軌道艙火災,紅的在閃。
翟志剛:這個軌道艙火災,太意外了,在我們飛行的過程中,最難處置的兩個特殊情況,一個就是火災,一個就是艙體失去密封。
劉伯明:我這時又返回到返回艙,和景海鵬溝通,向地面指揮員報告,軌道艙火災的情況,請地面協助檢查。
翟志剛:這個時候伯明就問我,咱還出不出艙,我說出艙,非常堅決,也非常堅定,第一我認為在這種真空的狀態下發生火警的概率十分低,第二我們都費了這么大的力量。
劉伯明:所以志剛毫不猶豫就出去了。
解說:按照出艙程序,翟志剛出艙后首先要取回艙外的一塊固體潤滑材料的試驗模塊,然后再展示國旗。危機面前,3名航天員臨時決定改變出艙程序,首先展示五星紅旗。
劉伯明:我們神七任務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出艙,最具代表的把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證明我們來到了太空。
景海鵬:所以我們把最重要的事情先完成,劉伯明就把五星紅旗,把國旗遞給了翟志剛。
翟志剛:等到伯明把這個國旗遞出來之后,我也沒想別的,既然國旗出來了,就先展示國旗。
景海鵬:那一刻,我閃過一個念頭,豁出去了,即使有火,也沒關系,豁出去了
劉伯明:當時展示紅旗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沒有準備再回來,我當時甚至想,如果關上艙門,如果發現有一點不妙的趨勢,我會當即決斷,讓返回艙值守的景海鵬,把我們的艙段分離,讓我和志剛分離出去,讓他平安返回,當時內心的斗爭真是異常復雜。
事后經過天地共同檢查確認判斷,火警是一場虛驚,是真空環境下儀表發生了誤報警。正是神五、神六、神七航天員們英勇無畏的太空探索為后續載人航天任務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0年,我國完成第二批航天員選拔工作,包括劉洋、王亞平、陳冬在內的7名航天員成為中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按照標準,劉洋她們要進行四至五年以上的訓練,但是當時神舟九號已確定在2012年發射,所以,劉洋她們的訓練時間只剩下了兩年,時間緊迫,訓練的質量和效率必須要提高。離地三尺,不分男女,對于劉洋來說,最困難的就是前庭功能訓練。
劉洋:我感覺自己的前庭功能還是不錯的,因為當飛行員的時候坐轉椅就完全沒有感覺,可是當航天員這個標準是提高了。我覺得這個轉椅和其他的還不一樣,比如說我跑步,我現在跑得比較慢,但是我通過后期練,我覺得我一定能夠把這個體能給練上去,把速度給提高,但是第一次轉椅坐到5分鐘的時候真的是突然之間就惡心眩暈,然后滿頭大汗,我記得我當時衣服都濕透了,還好我當天的訓練就是坐5分鐘,但是5分鐘下來之后,一天我都吃不下去飯,我心里想這個可怎么辦。我說如果是疼我可以忍,累我也可以挺,但是這種惡心和嘔吐的感覺,我能不能忍得了,明天還有8分鐘、還有12分鐘、還有15分鐘。那天回來我心里特別難受,因為在空軍的時候,我已經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的飛行員,可以去執行各種任務了,到了航天員一切都從零開始,而且面對這個比較關鍵又很基礎的訓練,我感覺自己可能都挺不過去,那還談什么夢想談什么以后,所以那天我真的是忍不住哭了,我就在想,我說我是不是真的不適合這里,我是不是真的選錯了,我就不應該到這里來。后來我就自己告訴自己,我說既然是時代選擇了我,既然是祖國給了我這個平臺和舞臺,那我就一定要懂得珍惜,不能由我來放棄,就堅持堅持再堅持。
2012年,神舟九號,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與航天員景海鵬、劉旺重裝出征。航天員劉旺以高精準一次成功的中國精度,與天宮一號實現對接,首次驗證了手控交會對接技術。而劉洋也完成了一次蛻變,雖然殘酷的太空不會因為來了一位女性而有所改變,但中國的航天事業卻就此邁出了新的一步。
劉洋:在我確定為是神九任務的首飛航天員之后,我記得有一次我跟我的愛人在航天城里面散步,我們在院子里面走了一圈又一圈,后來我就跟他講,我說如果我真的回不來,你一定要答應我兩件事情,第一,就是要幫我照顧好我的爸爸媽媽,他們就我一個孩子,我是家里的獨生女;第二,我希望他能娶一個能顧家的妻子,我覺得這么多年,無論是我當飛行員也好,還是我當航天員也好,我的愛人都非常非常支持我的事業,可以說他在我人生成長的過程當中,不僅是我的愛人,他還是我的教練員,我的陪練員,我的考官,甚至是我的心理輔導員,在我壓力很大的時候他為我舒緩壓力。我記得他當時就跟我說了一句話,他緊緊握了我的手說,他說我等你回來。
太空授課是神舟十號任務一大亮點。但人在失重環境下連站穩都很難,還要完成授課、實驗和拍攝,比地面難出千百倍。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三人乘組進行了200多個小時訓練,對各個環節都嚴摳細磨,為6000萬青少年呈現了精彩紛呈、奇妙無窮的完美一課。
紀實:小球竟然在做圓周運動。現在靜止的陀螺在翻滾著向前移動。接上了。現在中國結已經被吸附到了水膜的表面。
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要在太空進行長達33天的太空之旅,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中期在軌駐留任務。為了完成這項任務,他們在地面首先進行了近乎殘酷的72小時睡眠剝奪訓練。
陳冬:實際上三天三夜可能,都不知道大家經歷過沒有,我可能一天一夜不睡覺,原來在高中的時候,包括軍校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那是能夠堅持,但是感覺一天一夜過去之后,那個困勁上來之后,真的是人就癱在床上幾天緩不過來。那么三天三夜,當時真的是非常大的挑戰,尤其是到第二天晚上了,三四點的時候真的是扛不住,所有的辦法,我們想盡所有的辦法,那就是洗臉起來蹦蹦跳跳,因為沒有太大的空間,蹦一蹦,跳一跳,大家說話講笑話,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
地面的挑戰是殘酷的,在太空中就更不容易。在神舟十一號任務中,他們就遇到了一次嚴峻的挑戰。神舟十一號任務安排了一項太空跑臺束縛裝置驗證試驗,這在地面上是無法模擬的。通過太空跑臺鍛煉身體,能夠保持航天員充足的體能,這是將來航天員執行空間站在軌長期駐留任務的重要設備。然而,景海鵬和陳冬試驗了兩次,兩次都失敗了。
景海鵬:往那兒一站人就飄起來了,腳根本沾不上我們的跑步機。
陳冬:不能上對我們長期運動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沒有這些體能保證,那怎么辦其實壓力很大,真的是壓力很大。
景海鵬:壓力大到什么程度?我們在天上睡眠很好,但是當天晚上,我們兩個沒有睡好覺。
陳冬:然后我們就想辦法怎么能夠在后兩次把它跑起來,把這個試驗做成。
跑不起來,意味著太空跑臺束縛裝置無法進行充分的試驗。失敗兩次之后,陳冬開始第三次嘗試。
陳冬:其實為什么讓我們上來?就是在這種面臨困難的時候有我們在。
景海鵬:我是手在進行別的實驗,其實我的眼睛、我的心、我的思緒在盯著,在看著陳冬在跑,突然我就看到陳冬能夠連續跑三步,我就把手頭的實驗放下了,我就飄過去找到竅門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天上跑步和地面跑步完全不一樣,他的重心、他的用力完全不一樣。
陳冬:稍微跑起來之后,真的是當時感覺我覺得心里是有底了,最后我一跑,不僅能走而且能跑,最后可能大家看到了,我用各種姿勢,正常跑、雙臂展開、抱著頭、背著手,想讓地面的所有的專家,所有的科技人員看到我們能跑了,而且可以放心大膽地跑,要讓他們看一看我們驗證成功了。
在神舟十一號任務中,如果說太空跑臺束縛裝置驗證試驗考驗的是航天員的毅力和智慧,那么接下來發生的這次事故,航天員直接面對的就是心理的挑戰,甚至生死。神舟十一號任務期間,突發話音通信中斷故障,此時離飛船返回僅剩一周,如果問題不解決,就要啟動應急程序緊急返回,給飛船著陸帶來極大風險,直接威脅航天員生命安全。
景海鵬:當完成當天的工作之后,這是規定動作,每次休息之前都要跟地面通報一下,我們準備休息了,相關的設備我們可能就要關了,但是一報告沒有人回答,沒有人回應,陳冬報告三遍,地面沒有接令也沒有回應。
陳冬:我們一看在測控區里面,應該是可以跟地面聯系的,我們又反復呼叫了幾遍,還是沒有。
景海鵬: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兩點半左右依然沒有,依然沒有聽不到聲音也看不到畫面。
景海鵬:其實大家也許不了解,因為這個如果聽不到看不到聲音、視頻,這是很大一個特殊情況,造成最壞的結果我們可能要應急返回。我們自己因為已經聽不到,聽不到地面指揮就指揮不了你,就要靠我們自己的雙手,靠航天員這二十年,當然陳冬是八年,要靠我們航天員的這種能力、這種技術、這種心理素質要把飛船開回去。最壞的打算,我們可能回不去了。
突發意外事故,景海鵬、陳冬并沒有著急,他們始終保持冷靜,一邊緊急排查故障,一邊想著有效的處置方法。
景海鵬:我們擔心地面的工作人員擔心我們,所以我們在手冊上空白頁寫兩句話,“我們很好,請你們放心”,最后展示給攝像機,雖然當時不知道他們能不能看到,但是我們怕他們擔心。還有一個舉動,我們也不知道他們能不能看到我們,我們拿起牛肉干,拿上巧克力,有意識地面對攝像機在吃東西。
陳冬:我們還是比較鎮靜的,我們整個流程都是按照我們平時訓練的來。
景海鵬:心不慌,步伐也不會亂。為什么?
沒關系,我都訓練二十年了。
黃偉芬:他很聰明,通過書寫的方式告訴地面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后來把這個問題進行了有效地處置,飛控組把這個問題進行了處置,化解了這次的危機。我覺得航天員處置得非常機智,很及時。
景海鵬:當三個小時以后鏈路恢復了,首先聽到的是聲音,那么那一刻,雖然那個時候還沒有聽到聲音,沒有聽到地面飛控大廳的聲音,但是聽到,當時我們兩個一對視。
20年來,中國航天員6次飛天,6次凱旋,人們記住的是11位執行過任務的航天英雄的名字。但是,因為機會有限,21名航天員中,還有10位至今尚未實現飛天夢想,這10人中有5位首批航天員因為年齡超過黃金飛行期,不得不遺憾退役或轉崗,再也沒有一飛沖天的機會。他們分別是航天員吳杰、航天員李慶龍、航天員陳全、航天員潘占春、航天員趙傳東。
他叫鄧清明,在首批還在服役的9名航天員中,是唯一一位還沒有實現飛天夢想的航天員。20年來,鄧清明先后三次入選梯隊成員,離飛天僅有一步之遙,現在的鄧清明依然在堅持,在為下一次飛天任務努力準備。
鄧清明:我記得在神十一發射的前一天,我在發射場,那時候我們四個人陳冬、景海鵬、我還有另外一個航天員,當時在發射前一天要開一個特別重要的會議,指揮部開會我們不能參加的,我們處于醫學隔離狀態。開完會以后,我們中心的領導開完會以后就把這個會議紀要給我們傳達,就到問天閣給我們四位待命的航天員進行傳達,當然待命的還有其他工作人員,當時宣布了這個命令,明天的任務很正式的,由海鵬和陳冬兩位戰友去執行,他講鄧清明和另外一個航天員作備份。海鵬和陳冬表了決心,鄧清明你講兩句吧。那個時候我的心情是極其復雜的,我為這個夢,為這次任務我就準備了三年,我為飛行準備了十九年,我的心情無法平靜,但是真是沒有太多的話,我只是轉過身,我們坐在一起,面向海鵬緊緊地抱著海鵬。
景海鵬:那一幕我感覺很感動很感人,而且我感覺時間很長,兩個人抱在一塊了。當抱在一起的那一刻,我立馬就想到我在2005年我擁抱費俊龍、聶海勝那一刻。為什么?那一刻就像這一刻一樣,那個時候我是備份乘組,我也沒有上天,就像鄧清明一樣,我特別能理解鄧清明那一刻的感受。
鄧清明:面對這種挫折我也很難受,并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因為我們這個團隊太優秀了。
黃偉芬:航天員之間的差異經過多年的訓練是非常小的,可能一分兩分甚至是零點零零幾分這樣的差距,所以每次選拔的時候,從我來講我的內心就特別糾結,入選了的航天員為他們感到高興,落選了的,因為他的差異太小了,你也看到了他們的付出和努力,你就覺得特別惋惜和遺憾。
鄧清明:戰友飛就是我在飛,航天員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
神舟十一號任務期間,景海鵬、陳冬在天上飛了33天,鄧清明作為備份航天員在地面的航天員支持室陪伴了33天,當任務結束后,鄧清明回到家,發生了一幕他終身難忘的場景。
鄧清明:我推開門,我看到我的女兒,我的愛人把我當英雄一樣迎進家門,我真不是英雄。家中無偉人,家中無英雄。我就是一個父親,就是一個愛人,但是她們那么對待我,我再往前走,我看到桌上滿滿的一桌好菜,滿滿的三杯紅酒放在那個地方,那個時候我真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心情,我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了。我沖進衛生間把門一關,把水龍頭打開,我的哭聲和水流的聲音交織在一起,我的淚水和自來水交織在一起。那個時候,我突然之間我抬頭,因為看到鏡子了,我就講鄧清明,你哭得這么難看,為什么要哭,你為什么不能笑,笑大家會跟你一起笑,哭沒有人跟你一起哭,尤其在外面,愛人和小孩都這么高興,你為什么不能高興一點,讓自己開心是一種美德,讓家人開心那叫開心,我覺得是一種功德。后來我就下決心,一定不能哭,想哭的時候一定要把頭仰起來,不讓淚水流出來。
20年來中國航天員隊伍一次次載譽而歸,一次次成就的英雄傳奇。而這背后,則是所有航天員長期的艱苦訓練和默默堅守,是所有航天人的辛勤耕耘和無悔付出。正如航天員們所認為的那樣:中國載人航天是一項大事業,萬人一桿槍,幾十萬人同干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是一顆螺絲釘。
楊利偉:應該說從我那時候開始,每個航天員回來都講一句話,是祖國和人民用智慧的雙手把我們送入太空,這里面實際上包括了我們所有千千萬萬的航天人。比如說我們所有航天員每次任務,當我們去到酒泉發射中心的時候都會到烈士陵園去祭拜我們這些先烈們。為什么七百多位烈士靜靜躺在那個地方了?為什么要去?實際上沒有他們的犧牲,可能真的沒有今天一次一次的成功,一次一次的鮮花和掌聲。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8大類 上百個項目 航天員 飛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