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這樣真的好嗎
首都機場醫院 滕偉
導語:“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健身格言,不少喜歡運動的人們更是將之奉為圭璋。但其實,這種做法對我們的心腦血管健康非常不利
自古以來,老祖宗就教育我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因為三九和三伏為一年中最冷和最熱的時侯,在數九寒冬與炎炎夏日鍛煉,不僅健體,還能增強對寒冷、炎熱等極端天氣的適應能力。此外,其中還有一層精神內涵:鍛煉人們不懼嚴寒、不畏酷暑的堅強意志。于是意志堅強的健身達人們謹遵千年古訓,無論寒冬、酷暑,都一如既往地堅持鍛煉。可是,這樣做對嗎?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并非絕對真理
以現代醫學的眼光來看,這則古訓真的不太科學。大量臨床資料顯示,每年的盛夏和寒冬兩個時節,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數最多。2017年夏季,據多則新聞報道,在酷熱天氣里仍然堅持鍛煉的健身者中,有不少人因中暑而不幸患病甚至離世,其中不乏平素體健的年輕人突發心梗、心源性猝死。
如今,又到了數九寒冬時節。為避免健身者一昧盲從“冬練三九”的古訓,筆者特整理此文,以期讓更多的人辯證地對待“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古訓,明白它并非絕對真理,尤其希望讓大家認識到三九和三伏天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
呵氣成冰的三九天:易誘發心肌缺血
俗話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天是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這段時間呵氣成冰,而運動鍛煉既可暖身又可健體,是否可以盡情而為?實際上,寒冷的天氣簡直堪稱心腦血管疾病的“得力助手”。國內外的諸多研究顯示,氣溫降低與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呈正相關性。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 嚴寒的冬季,伴隨著外界溫度下降,人的體溫也相應降低,寒冷刺激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上升。另外,體溫降低導致皮下及周圍血管收縮,也會使血壓升高。雙重作用下引起的血壓升高,會直接加重心臟負荷。
2. 寒冷刺激還會導致體內腎上腺素及兒茶酚胺等物質增加,影響神經內分泌和血液循環系統,容易誘發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
3. 機體受寒冷刺激,血管容易痙攣收縮,誘發心絞痛甚至心梗。
4. 冬天空氣干燥,人們普遍飲水量減少,容易體內缺水,致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加之我國素來講究冬季進補,飲食結構相對多油,會加重血脂異常,易誘發血栓。
5. 寒冷的天氣中,人們開窗時間較短,室內空氣流通不佳,容易感冒,嚴重者會引發肺部感染,影響肺通氣功能,導致心肌缺氧。國外研究表明,流感已成為冠心病患者的一項獨立危險因素。
6. 冬季霧霾天氣多發,空氣中的含氧量下降,人體攝氧量也相對減少。而PM2.5進入機體后,會通過一系列復雜機制影響血壓,從而誘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肺部疾病等。
流金鑠石的三伏天:心臟疾病高發
三伏天處于小暑與大暑之間,大約是陽歷7月中旬至8月上旬,為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日子。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達到最高峰的那段時間,就被稱為“三伏”。炎炎伏天,也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時節,其原因在于——
1. 當外界氣溫升高時,人的體溫也會相應升高,皮下血管擴張,皮下血流量較平時大幅增加,回到心臟的血流量也顯著增多,心臟負擔就會加重。此外,體溫升高,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提高,導致心率加快,進一步加重心臟負擔。
2. 氣溫升高,導致人體出汗較多,如果不能及時補充水分,會導致血液粘稠度升高,易形成血栓。而出汗增多,還會導致電解質紊亂,從而引發心律失常。
3. 夏季,令人不爽的不僅有“燒烤模式”,更有“桑拿模式”。桑拿天氣時,空氣濕度增加,氣壓低,空氣中的含氧量降低,導致人體氧攝入不足。因此,冠心病等心臟疾病的患者,在這種桑拿天常常感到胸悶、氣短,嚴重時會發生心功能不全,甚至急性心肌梗死。臨床中,很多病人在三伏天就診時會說:這兩天我既不累,也沒生氣,為什么心臟病又犯了?其實,正是天氣做了“幫兇”。
4. 炎熱的夏季,大家都離不開空調。殊不知人們在酷暑和涼爽的環境之間頻繁切換,驟冷驟熱的變化對于我們的心血管也是不小的挑戰,尤其對于血管彈性下降、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而言,更是如此。
5. 夏季晝長夜短,夜生活較其他季節豐富,又因天氣炎熱,很容易情緒煩躁,進而影響睡眠質量,而休息不足也是心臟病發作的重要誘因之一。
綜上所述,三九和三伏這樣極端的天氣,對于我們的心腦血管系統本已是巨大的考驗,如果再逆勢而為,加強鍛煉,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在此奉勸各位健身達人:在極端天氣健身有一定的風險,請大家因時制宜,量力而行,且練且珍惜!
編輯:趙彥
關鍵詞:冬練三九 夏練三伏 心肌缺血 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