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新經濟興起改變你我春節“舌尖記憶”
新華社北京2月12日電題:新經濟興起改變你我春節“舌尖記憶”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張辛欣、王攀
春節臨近,年味漸濃。此刻的你是否正在為張羅年夜飯而忙碌?春節年年過,味道總不同。隨著新經濟興起,年夜飯也多了不少新“滋味”。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我們盼了一整年,它不僅為我們留下“舌尖記憶”和對未來的期許,更印刻出經濟新脈絡和時代新標簽。年夜飯“吃”出哪些新變遷?新華社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
模式更多品質更高
幾平方米的廚房里,兄弟妯娌話著家常做著拿手菜,是很多人對年的記憶。一度,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外聚餐,不少“老字號”的年夜飯一桌難求。
隨著互聯網和物流業的發展,如今,回家吃年夜飯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而這一次,跟著我們回家的,不僅有現成的美味,還有高品質的服務。
“我今年網購了一份800多元的年夜飯套餐,有12個菜,只要解凍加熱就能吃,非常方便。”江蘇姑娘鄧佳琪說,“這樣比去酒店吃更實惠,在家吃,更有年味。”
小年剛過,北京十里堡盒馬鮮生人頭攢動,幾千元不等的“包桌回家年夜飯”受到消費者追捧。阿里巴巴發布的《2018年中國年貨消費報告》顯示,半成品年夜飯頗受消費者青睞,年夜飯禮盒在年貨節期間成交人數增幅達217%。
除了更高品質的食材,人們還要更貼心的服務,“廚師到家”模式成為很多人的選擇。
“愛大廚”等幾款預約廚師的軟件上,名廚檔期基本約滿。“相比到飯店擁擠地吃飯,廚師上門更方便和安心。”在青島一家科研機構工作的孫開明說。
從“臘月忙”,到酒店年夜飯,再到網上預定半成品菜肴或大廚上門,年夜飯的方式越來越多元。“變的是地點和方式,不變的是對好生活的追求和對中華年俗的傳承。”山東大學教授王忠武說。
“媽媽的味道”不再遙遠
對很多人來講,年的味道就是餐桌上媽媽做的那幾道菜。吃上一口,總給我們滿滿幸福感,治愈這一年所有不快。
五花肉剁碎,撒上食鹽、花椒,將肉餡灌進腸衣,風干蒸熟。從廚房飄出香味的那一刻,四川大涼山小伙葉鵬的“新年”就開始了。
工作原因很少回家過年的他,每年年關都要在宿舍做這道菜。不久前,從網上淘到家鄉的花椒和作料,“一聞眼淚就下來了,這就是‘媽媽的味道’。”
因為互聯網和電商的普及,我們不再需要穿越大半個中國去尋找記憶中的味蕾,點點鼠標,“媽媽的味道”就來到身邊。
數據顯示,2018年天貓年貨節中,臘肉、土雞蛋、香腸等土特產成為搶手年夜飯食材。外賣軟件上特色餐飲的占比越來越多,西安涼皮、常德米粉、開封燴面,動動手指就來到你面前。
尋“味”之旅,也因食品工業制造的創新變得簡單。得益于大數據供配、餡料調制工藝和面粉水配比創新,加之標準化生產體系,小恒水餃讓不少人找到“媽媽的味道”。小恒水餃創始人李恒說,臘月起訂單就大幅上升,進入小年銷量更是倍增,很多消費者甚至將水餃作為走親訪友的“年味禮包”。
“有一種幸福就是不論身在何處,隨時可以吃到‘媽媽的味道’。”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高延敏說,智能化生產、標準體系的完善和精細程度提升讓機器制造擁有“人情味”。隨著食品工業制造能力提升,越來越多的食品媲美人工。
頓頓都是年夜飯
小年剛過,37歲的何女士就開始采買年貨,收拾行李,準備從廣州搭乘高鐵回重慶過年。因工作原因,她每年除夕才能離開,路上要一天多,到家就是新年了。“如今睡一會兒就到家了,還能趕上年夜飯。”
更加便捷的返鄉路增加了年夜飯“人氣”。1月25日渝貴鐵路開通后,從廣州到重慶僅需7小時,到成都也只需要10小時。一大批奮斗在粵港澳的渝、川籍勞動者得以便捷和舒適地返鄉,感受年夜飯的幸福與溫暖。
年夜飯的時間也在悄然變化。“80后”和“90后”是獨生子女“主力軍”,他們的年夜飯只能選擇在一方父母家中吃。為此,不少小夫妻中午在一方父母家吃年夜飯,晚上去另一方父母家。廣州部分餐飲企業負責人表示,預訂除夕中午年夜飯的消費者越來越多。
“我家在威海,親家在日照,小兩口當天跑來不及,有時候初一、初二才回來。孩子們啥時候回來啥時候是年夜飯。”今年65歲的李岳福說。
不少人將吃年夜飯的地方從家里轉到酒店,甚至轉到國外,享受異國風味年夜飯。中國旅游研究院、攜程旅游聯合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預計2018年春節長假出境游人次將達到650萬,規模為歷史之最。
王忠武說,年夜飯的意義從過去物質生活的一次極大豐富變成家人一年最重要的團聚。隨著信息化、線上社交與購物、智能化生產的發展,大家隨時隨地都能與家人“相見”,“家鄉味”觸手可及。生活品質越來越高,頓頓都可以是年夜飯。
編輯:秦云
關鍵詞:新經濟 春節 舌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