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除夕內涵如此豐富,怎么能只知道吃餃子?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14日電(記者 上官云)說到除夕,大家腦海中浮現的標簽大多都是年夜飯吃餃子,其實,它的內涵遠不止如此。那么,除夕是怎么來的呢?除了祭祖、迎灶王爺等習俗外,作為“重頭戲”的年夜飯一般都有哪些美食?
除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等等,是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按照歷法,農歷十二月如為大月,一個月有30天的話,除夕又可成為“大年三十”。當然,趕上農歷十二月為小月時,就只有29天,有些地區會改稱“除夕”為“二九暝”。
從字面意思來看,“除夕”中“除”字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指“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可以引申為“夜晚”。所以,“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至于除夕的由來,《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是因為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隨著時間流逝,這個節日被附會了更多傳說。一說古代有一種兇猛的惡獸,叫做“年”,每到農歷年最后一天的午夜,年獸會進攻村子。有一個聰明的孩子教會大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以此驅趕年獸,由此演變為“除夕”。
在另外一個傳說里,在歲末午夜搗亂的怪獸變成了“夕”,一位叫做“七郎”的勇敢獵人決心除掉它,最終在獵狗的幫助下射殺了怪獸。此后,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除夕夜,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
除夕的白天,人們開始準備做年夜飯的食材、布置自己的家,將春聯、窗花、年畫依次貼好,窗戶、門楣還要貼上福字,甚至家里的水缸、糧食囤都得貼。有的人家會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到”。
除夕還有一項重要儀式,就是祭祖,其形式各不相同。人們多半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表示慎終追遠之意。很多地方,“小年”時送到天上去“言好事”的灶王爺,也需在除夕“迎回來”。
在北京,過去幾乎都住在平房,人們會在自家小院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希望能夠長命百歲。整個除夕夜都是燈火通明,人們辭歲守歲,等待新年鐘聲敲響,盡情的娛樂。
當然,對孩子們來說,最開心的很可能還是發壓歲錢的環節。一般來說,是吃完年夜飯后由長輩發給晚輩,有的人家是父母等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熱鬧的是,小孩們一起向長輩道聲“新年快樂”,討要紅包,也是其樂融融。
在各項年俗中,年夜飯是重頭戲:熱菜、涼菜、美酒……作家崔岱遠曾表示,年夜飯多半是本地家常菜,南北略有不同,比如北方一般吃餃子,南方不少地方則會吃年糕。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蘊,吃年糕則是象征“年高”,期盼來年過得更好。
“小時候過年,印象中除夕白天得包餃子。”老家在山東的劉丹說,年夜飯豐富多樣,雞鴨魚肉俱全,感覺一年中盼望的好吃的都在一頓年夜飯上體現出來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動筷子,特別開心”。
具體到菜品,南方比北方要顯得更豐富一些,蘇州的年夜飯就很講究,比如筍干代表“節節高”,魚肉圓、蛋餃也必不可少,肉圓象征團圓,蛋餃顏色金黃、形似元寶,寓意“招財進寶”。百葉包肉因為外形像“金磚”,含“發財”之意。
不管南方北方,年夜飯的席面上基本都會有魚。從熏魚、臘魚,再到清蒸魚、紅燒魚不一而足,取的則是“年年有余”“吉慶有余”的好彩頭。民俗專家王娟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采訪時說,無論吃什么、怎么做,其實都是表達感恩、表達對好運的期盼。(文中“劉丹”為化名)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除夕 年夜飯 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