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1+1+1〉3”——湖南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啟示錄
新華社長沙2月25日電 題:“1+1+1〉3”——湖南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啟示錄
新華社記者張春保、劉良恒
“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中最具發展活力的‘超級板塊’,長株潭城市群將全力破除行政壁壘,整合資源要素,推動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共建共享。”湖南省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易春陽說。
湖南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近年來漸入佳境,融城和協同效應明顯,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增長速度和發展質量,都位居湖南省前列,實現了“1+1+1〉3”的效果,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
頂層推動一體化步入“快車道”
“我們集團湘潭基地2000多名員工超過八成家在長沙,公司每天派出8臺大巴往返于長沙和湘潭接送員工。”總部位于國家級湘潭經開區的泰富重裝集團高級總裁謝芳莉說。
長沙、株洲、湘潭同處湘江中游,三市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彼此相距約40公里。湖南省委黨校經濟教研部教授王克修告訴記者,長株潭三市地理位置相近,功能定位互補,適合“組團式”發展,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干部提出三市一體化發展建議。
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此為契機,湖南在體制機制上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確立了“省統籌、市為主、市場化”原則,三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治理、產業布局進入一體化發展“快車道”。
在頂層設計方面,湖南省設置了高規格的統籌協調機構——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工委、管委會,負責長株潭城市群規劃編制、制定大政方針、標準和評價體系,組織重大區域性協調。
截至目前,湖南已建立起了由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18個專項規劃、100多個示范片區規劃和長株潭三市規劃組成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建設規劃體系。
湖南部分基層干部和專家學者認為,最近10年來長株潭一體化之所以取得較大進展,關鍵得益于頂層推動有力,規劃一體化體系基本形成,規劃實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深度融城催生中部“超級板塊”
“全線飄紅,來勢喜人。”聊起2017年各項經濟指標,湘潭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孫銀生如數家珍:去年全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134.4億元,增長24.3%;工業總產值1230.1億元,增長21.6%。
過去,湘潭經開區所在的湘潭縣響水鄉還是偏僻閉塞、貧窮落后的農村。如今,這里早已成為工業發達、產城融合的新區。孫銀生說,最近10年來,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大大改善,長株潭三市結合部成為“融城經濟”的主要受益者。
王克修認為,長株潭城市群深度融合最直觀的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2009年三市實現通訊同號,使用統一區號0731;二是三市基本形成“域外大聯通,域內微循環”的交通網絡。
目前,長株潭三市已開通12條跨市運營的公交線路;三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365公里,國省道二級以上公路里程達到3000多公里。高鐵從長沙出發15分鐘到株洲、16分鐘到湘潭。長株潭城際鐵路建成運營,長沙至株洲、湘潭最快旅行時間縮短至30分鐘之內。
易春陽介紹,長株潭城市群還聯合爭取到了眾多含金量極高的國家級發展平臺,比如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自主創新示范區、長株潭衡“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等。
逐夢“兩型社會” 守住綠水青山
湖南10年前提出以長株潭為主體創建“兩型社會”,當時不少干部群眾不理解,認為“窮省辦了富省的事”,但如今“兩型社會”建設已成為長株潭城市群最亮的名片。
在長株潭地區采訪期間,當地干部群眾最津津樂道的就是湖南對長株潭“綠心”的保護。“綠心”地處長株潭三市結合部,面積522.87平方公里。這一帶全是低山丘陵,植被茂盛,郁郁蔥蔥。曾經,三市城市邊界不斷擴張,“綠心”一度被侵蝕蠶食,逐年縮小。
在創建“兩型社會”過程中,湖南從規劃編制、立法保障入手,先后出臺《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總體規劃》《湖南長株潭生態綠心保護條例》,形成了“綠心”保護頂層設計,將“綠心”90%以上區域劃為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
曾幾何時,湘江污染全國聞名,一批高污染工業密布湘江沿岸。為了重現一江清水,湖南近年來將湘江治理作為“一號工程”,曾經的“污染大戶”——長沙坪塘老工業基地、湘潭竹埠港重化工區、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區相繼完成整體“關停并轉”“退二進三”。
近年來,湖南還將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確定為長株潭三市大氣污染防治特護期,實施統一標準、統一預報預警、統一防治、統一執法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城市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