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鄉村振興重在確保“成色” 加大政策供給和保障
鄉村振興重在確?!俺缮?/p>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加快補齊鄉村這個突出短板。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從某種意義上說,鄉村振興戰略的“成色”,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在實踐中,要想確保鄉村振興的“成色”,應當聚焦著力點,夯實動力源,進一步健全政策供給和保障體系。
緊扣“全面”,聚焦鄉村振興著力點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舉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確保鄉村振興“成色”,首先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扣“全面”二字,在農業、農村、農民三個方面著力。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表示,這二十字總要求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分割,應注重協同性、關聯性、整體性,不能顧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顧其他。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和中心任務。近些年,我國農業發展取得極大進步,同時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續問題,不能有效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比如,一些地方農業生產高耗水、高耗肥、高耗地等“三高”問題嚴重,玉米庫存高企、主產區小麥市場“賣難又見買難”等狀況不斷出現,低端農產品飽和、高端農產品短缺,部分農產品質量有待提升,等等。
確保鄉村振興“成色”,必須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推動農業全面升級。其中關鍵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率、增強農業效益,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全面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要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在確?!帮埻攵嗽谧约菏稚稀钡幕A上,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農業內部結構,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減少農業生產對資源和環境的損耗,注重運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重構農業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重新認識和定位農業功能,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根據測算,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即便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我國仍將有約4億人生活在農村。這意味著,村莊這一形態在中國并不會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而自然消亡,而且仍將是數以億計的人口生產生活的固定場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立足這一實際,推動農村全面進步,讓農村成為讓人向往的地方。
在工作實際中,不僅要按照城鄉一體化目標,進一步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還要全方位加強農村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美麗鄉村;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終目的是讓農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須將推動農民全面發展作為重要著力點。一方面要更加注重農民的發展權利,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實舉措,滿足和引領農民群眾在教育、培訓、就業創業、醫療、社會保障、文化、生態等各方面的需求,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在保障農民發展權利方面,除了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要警惕工商資本下鄉、規?;l展、新業態新產業等對小農戶的擠出效應。全國政協常委、中農辦原主任陳錫文表示,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一家一戶經營的小農戶在中國社會中都將存在。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為小農戶提供現代化的農業技術裝備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向改革要活力,讓農民動起來
40年前,安徽等地率先進行的包干到戶、包產到戶改革試驗,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以此為肇始,改革洪流滾滾向前,讓中國的發展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激動人心的事件”。我國農村有著改革的先天基因,幾十年來“三農”領域也因改革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根本動力仍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性權益。要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探索“三權分置”的多種實現形式;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等政策,積極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制度。
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按照既定的時間表路線圖抓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不斷擴大改革試點范圍,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切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和農村集體收入。
建立五大體系。要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效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構建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進一步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更好地服務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小農戶發展。
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放管服”改革,釋放農村發展活力。要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提高基層政府行政效能,積極探索適應于農村實際的監管體系,為農民創新創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切實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激發其內生動力。農民群眾是脫貧攻堅、農業生產、農村建設的主體。要更加注重基層探索,發揮農民群眾的創造力。加大教育引導力度,多采取以工代賑、以獎代補等有效形式,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全面發展,避免“政府干、農民看”“政府著急、農民不急”等不良現象。
總體而言,就是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調動起政府、市場、社會、農民四方面的積極性,全面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形成鄉村振興合力。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劉奇在“清華三農論壇2018”上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在經歷“分”和“流”兩次動能轉換之后,現在要進入第三次動能轉換,一個字概括就是“合”,包括三“物”組合(植物、動物、微生物)、三“產”融合(第一二三產業)、四“生”契合(生產、生活、生態、生意)、城鄉統合、要素集合、功能整合等,要通過“合”形成鄉村振興的“聚變”效應。
落實優先原則,加大政策供給和保障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村基礎比較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城鄉一體化仍在探索前行的國家,政策的供給和保障,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
加強鄉村振興政策供給,首先要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三個“優先”之一,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同時也表明農業農村發展滯后問題的緊迫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重新審視農村和農業的價值,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調整農業農村的發展順序,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加強鄉村振興政策供給,還應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韓俊表示,關鍵是要強化錢、地、人等要素供給,解決長期以來各種要素單向由農村流入城市,造成農村嚴重“失血”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應當更加注重規劃、土地、人力資源、資金、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發展要素的城鄉一體化配置。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作為基本要求,加強“三農”工作干部隊伍培養、配備、管理、使用。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夯實基層基礎。更加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為鄉村振興提供政策供給和保障,要增強供給的有效性。加大調查研究力度,堅持問題導向,找準農業、農村,特別是農民的真正需求,增強政策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避免政策資源浪費。(半月談記者 晏國政)
編輯:曾珂
關鍵詞:鄉村振興重在確?!俺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