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教你識別毒蘑菇 民間識別方法別輕信!

2018年03月16日 16:15 |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分享到: 

專家統計數據顯示:不吃鵝膏菌可減少九成毒蘑菇致死案例

春意漸濃,白云山上生機盎然,各種菌類也開始生長。有“嶺南毒蘑王”之稱的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泰輝又一次登上白云山,尋找令人“聞風喪膽”的毒蘑菇——致命白毒傘,沒想到半天之內就找到8株。

2000年以來,李泰輝團隊先后收到100多起醫院或疾控中心送來的誤食毒蘑菇事件的毒菇樣品。

李泰輝表示,不少民間流傳的“毒蘑菇識別方法”并不正確,反而是導致蘑菇中毒事件多發的原因之一!如果不吃鵝膏菌,將可減少九成左右毒蘑菇致死案例。

文/圖 廣州日報

全媒體記者秦松

教你識別毒蘑菇 民間識別方法別輕信!

致命白毒傘

研究蘑菇38年 “致命鵝膏”是他命名

在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的辦公室里,今年59歲的李泰輝身邊堆滿了各種與真菌相關的書籍,其中不少還是他的著作。與毒蘑菇打交道,幾乎成為他每天的工作內容,除了一年多次的野外調查,他的辦公室里變成了蘑菇的展廳。在他的辦公室樓上,還有一個華南地區最大的真菌標本館,上世紀50年代的標本都能在此找到。自1980年以來,李泰輝就扎進了真菌研究的行列,發現、發表新物種超過150個,出版過多部專著。而在其中,他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就是毒蘑菇,常被人們戲稱為“嶺南毒蘑王”。從2000年至今,他的團隊已先后對100多起誤食毒蘑菇事件的樣品進行科學檢測,為醫院有針對性地治療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2000年3月,廣州天鹿湖發生了9名外來人員誤食致命白毒傘8人死亡的事件,當時很多人還一直以為它是個歐洲的物種,后來我們研究才發現,它是屬于一個未發表的新物種。”李泰輝說。經過一系列確認工作,1年之后,他與楊祝良博士共同把它正式發表為新物種,從此這種毒蘑菇才有了它正確的科學名字——“致命鵝膏”。

再訪白云山 半天發現8株致命白毒傘

日前,李泰輝帶著學生們來到白云山進行野外調查。“每年我都要去白云山進行多次野外調查,這次發現了8株致命白毒傘。”李泰輝說,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的毒菌種類達1000多種,已知具有較明顯毒性的毒菌種類達400多種,我國已知毒菌有200多種,而廣東有100多種。“每年3月~11月是毒蘑菇生長的季節,而廣東毒蘑菇頭號殺手——致命白毒傘,就是每年第一批毒蘑菇。”

致命白毒傘并非“浪得虛名”。2000年以來,李泰輝團隊先后收到100多起醫院或疾控中心送來的誤食毒蘑菇事件的毒菇樣品,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2017年,廣東毒蘑菇中毒人數442人,死亡64人,其中僅致命白毒傘就引起中毒98人,死亡42人,其致死人數占廣東毒菇中毒總死亡人數的66%,是廣東毒蘑菇種類中致人死亡最多的劇毒蘑菇。

值得慶幸的是,在李泰輝團隊的宣傳帶動下,如今越來越多公園設立了“毒蘑菇”警示牌,近年來廣州發生的誤食致命白毒傘事件已經大大減少。

哪些蘑菇不能吃?

廣東發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于相信了一些不科學的“毒蘑菇識別方法”。李泰輝說,正確的做法是:民間謬傳不靠譜,相信科學更安全!事實上,許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觀特征沒有明顯區別,甚至非常相似,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鑒別方法,有時連專家都需要借助顯微鏡等工具才能準確辨別。

“不吃鵝膏菌就能減少10%~30%的蘑菇中毒事件和90%以上的致死事件。在日常還要做到不吃不認識的,不吃不肯定的,不吃混雜的,不吃‘像我老家那兒種的’,不吃當地人不吃的蘑菇,那基本上就能達到零風險。此外,最好不要食用混雜的野生菌。”李泰輝表示。

誤食毒蘑菇怎么辦?

誤食了毒蘑菇怎么辦?對此,李泰輝團隊建議:當誤食了毒蘑菇后,應及早治療,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后果。無論哪一類型的毒蘑菇中毒,都應及早處理,同時盡快與有關醫院和衛生防疫部門(如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州市十二人民醫院、事發當地醫院等)有關人員取得聯系,以便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進一步治療。如有可能,最好能保留或重新采集毒菌的樣本,送有關部門(如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鑒定,這有助于確定毒素的種類及制訂合適治療方案。

蘑菇中毒的機理十分復雜,對于不同的蘑菇毒性及患者不同的體質,醫生常常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隨著科學的發展及臨床經驗的積累,醫護人員可能有更科學有效的救治方法。患者應耐心聽從醫生等專業人士的意見積極配合治療,不能大意,特別不要把“假愈期”誤認為痊愈好轉而中斷治療。

民間傳言靠譜嗎?

錯誤說法:“顏色鮮艷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真相:這“鮮艷”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艷、長相并不好的肉褐鱗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毒蠅傘很漂亮,不少蘑菇藝術品都是以它為原型創作的,它的確有毒;但同樣很漂亮的橙蓋鵝膏,卻是著名的食用菌。廣東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傘是純白色的,許多人卻誤認它無毒。

錯誤說法:“不生蛆、蟲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真相:實際上,著名毒菌——豹斑毒傘卻常常被蛞蝓攝食,不少有毒種類可以生蛆。

錯誤說法:“與銀器、大蒜、米飯一起炒或煮后變黑色的有毒”。

真相:這種錯誤流傳甚廣,實際上蘑菇毒素不會與銀器發生反應,這實為臆測的謬傳。

錯誤說法:“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

真相:其實這并不絕對,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錯誤說法:“菌蓋上有疣、柄上有環和具菌托的有毒”。

真相:雖然這類菌有毒種類的比例較大,但也并非絕對如此。許多毒菌并無獨有的特征,如外觀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編輯:趙彥

關鍵詞:毒蘑菇 識別方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