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產業興旺 農民腰包鼓起來
重慶渝北區烏牛村
資源變資產,2500多畝地加入合作社,去年掙了100萬元
當一個村子,六成耕地撂荒,人煙日漸稀少,一天天變成空心村,該如何凝聚力量、振興產業?
3月的烏牛村,到處是大片大片的李花,在山間綿延幾千畝地,一簇簇花束潔白似雪。烏牛村,坐落在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靠著仙桃李的產業,村民當上股東坐地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你看對面那片李子林,長得好吧?5年前,那里是一片荒地。”烏牛村黨總支書記闞興國指向村委會對面的山林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看著它撂荒,我心里實在不是滋味。”
要振興烏牛村,從哪起步呢?“我也走了不少彎路,最后發現,村里必須得有自己的產業!村子富了,出去的人才愿意回來,回來也才留得住。”闞興國說,經過黨員干部認真調查研究、黨員大會反復論證,大家認為仙桃李市場前景好,決定發動村民種植仙桃李。
農業需要大量先期投入,果樹掛果至少3年,像其他大戶一樣流轉土地,村里也沒有那么多的資金,怎么辦?闞興國跟區里農委的干部多次溝通,最后決定試水“三變”改革。村干部帶頭自籌資金成立合作社,村民通過土地入股。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農戶改收租金為收分紅,每年凈利潤的50%按畝分紅給農戶。預期收入增加了,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借助惠農政策支持,整合村里的各類資源,視作村集體投資配股10%。每年提取凈利潤的10%作為村集體收入。集體有了錢,才有能力給大家伙兒辦實事。
“劃得來!”村民段成芳算起去年的收入賬,“我們還是在地里做,但是現在算給合作社打工了,去年掙了2.5萬元的工錢,李子賣出去了,還有3000多塊錢的分紅呢。”
闞興國說,“去年,村里已經有2500多畝地加入仙桃李種植合作社了。400多畝掛果,掙了100萬元。家里有一畝李子林掛果,就能分紅1000多塊錢。”
“再過兩年,2500畝李子林都掛果,那就了不得了。”闞興國說自己也沒想到,“一開始,我也沒想到能做大,但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有很多惠農項目,還支持基礎建設。大家伙兒越做越有信心。”闞興國說,“現在我們出名了,好多城里人過來賞花摘果,我們下一步打算改善住宿條件,讓城里人節假日能夠住進來,感受田園生活。餐飲、民宿和垂釣,都能變成村民增收致富的路。”
【點評】山還是那座山,思想一變,荒山變成了金山。烏牛村振興成功有三大要素,一是有個好的黨支部,一心為村民服務;二是選準了產業,因地制宜找出路;三是建立了機制,集體的事大家商量。當前,全國各地都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我們都要好好干,加油干,我們的農村一定會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榮昌區委書記曹清堯
山東菏澤南曹村
村民變股東,發展林草牧產業,太陽能農光互補扶貧項目落地生根
當一個村子,地處偏遠,落后閉塞,地少土瘠,十年九澇,該如何克服自然條件劣勢、脫貧致富?
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麒麟鎮南曹村,因地勢低洼時常被淹,農作物經年歉收,吃咸水、走土路,土坯墻、泥糊棚,曾是南曹村的真實寫照。如今,依靠產業發展,他們走出了一條“外招(商)內調(結構)”的鄉村振興之路,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興旺村”。
科技種植是村里產業振興的第一步。村黨支部書記曹傳增介紹,2009年,該村通過外出招商,一次性流轉1200畝土地,發展起林(速生楊)、草(苜蓿)、牧(青山羊)“一體化”產業。村民曹善柱說:“村里栽上楊樹,楊樹底下種上牧草,能養羊,能喂兔,又節省了勞力能出去打工,一年收入很可觀,掙個幾萬不成問題。”
鄉親們富起來了,南曹村卻沒有停下產業振興的腳步,他們又把眼光投向了光伏產業。2017年,總投資6.8億元、占地1200畝的30兆瓦的太陽能農光互補扶貧項目在村里落地。
據曹傳增介紹,項目運行期年平均發電量約3546萬千瓦時,每年發電收入3600萬,可為村里帶來“四大脫貧利好”:土地流轉收入,村民每年每畝能拿到1100元的租金;農業收入,400畝食用菌每畝每年純收入不低于2萬元,蔬菜種植、矮化果樹等每年每畝純收入2000元以上;項目分紅,今后30年每年可返還360萬元稅收,惠及本鎮貧困戶1256戶,人均分紅1800元;就業機會,項目建成后可解決600余人就業,實現富余勞動力人人有崗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均可通過就業實現脫貧。此外,村集體還將獲得每年不低于360萬元的收入,可用于產業發展和困難救助。據菏澤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菏澤注重因村制宜發展脫貧產業,重點發展特色種植、畜牧養殖業、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等,從投入少、易上手的項目起步,逐步升級,推動產業振興。
【點評】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村子雖小,卻可以把產業做大。收入高了,振興就有了經濟基礎。不過,探索發展多種產業,并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而是機遇和風險并存,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的調研和考察工作,更要不斷學習,跟上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天中街道南城社區居委會主任馬化彬
湖北宜昌南岔灣村
田園變景區,“大農業”結合“大旅游”,高峰時日接待游客逾萬人
一個傳統鄉村,如何成為游人如織的景區?慣于土里刨食的農民,如何吃上“旅游飯”?
湖北宜昌夷陵區南岔灣村的轉型故事,就是一種解答。這個被大山圍困的村莊,很多年以來不通公路,老百姓沒錢買磚瓦,只好就地取材用石頭蓋房子。石頭之間有縫隙,冬天風吹寒、夏天不隔熱,苦了多少代人。直到2013年,村里年人均純收入還不到3000元,被列為宜昌最貧困的30個特困村之一。
扶貧攻堅戰打響,原本指望著拆了石頭房搬進新瓦房的村民們被“潑了冷水”——夷陵區委決定,政府出錢,按“保留石頭房原貌、屋里現代化、屋外生態化”的原則,把這些石頭房打造成鄉村游的賣點。
一周后,區里的工作專班進村。不到半年,投資102萬元改造了68幢石頭房,別具特色的景點建成。通了水電、改了廁所;石頭墻壁的外表,內里是白墻吊頂的現代化裝飾。
2014年9月,以“原始村落,石屋農家”為特色的石頭村旅游開放,高峰時,一天接待游客逾萬人,村里人山人海,村民們看傻了眼。不僅農家樂、民宿生意紅火,村民們的熏臘肉、土雞蛋等土特產也都賣瘋了,村民們當年人均收入就翻了番。
嘗到甜頭的夷陵區每年整合資金10多億元,實施鄉鎮集鎮改造、農村環境整治、旅游干線民居改造等項目,先后推出茶鄉觀光體驗游、百里荒度假養生游等6條鄉村游精品線路。
除了鄉村美景,夷陵區還將農業變成了旅游賣點,探索出“大農業”與“大旅游”相結合的路子,成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
“很多城里人帶著孩子來采摘園體驗農村生活,我的蔬果都成‘搖錢樹’嘍!”在黃花鎮上洋村映山紅農家樂里,老板黃姐忙得不亦樂乎。黃花鎮黨委書記程澤鋒介紹,在保留原有農業生態的基礎上,黃花鎮通過加快三產融合,打造休閑農業,目前鄉村游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年接待人數達35萬人次。
走“生態路”,念“山水經”,打“休閑牌”。變田園為景區、農家為客舍,把農產品變成旅游商品,以旅助農、以農興旅,夷陵鄉村游產業正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目前,夷陵全區已經發展鄉村游休閑農業示范點795個,當地鄉村游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
【點評】發展鄉村旅游,除了將農旅結合,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之外,還需要將一、二、三產業融合,引導村民發展特色農業和第三產業,鼓勵村民發展農家樂與民宿,這樣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也可以把年輕人留在村里干事創業,充實人才隊伍,實現長遠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黨支部書記程桔
本報記者 蔣云龍 肖家鑫 程遠州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產業 村民 鄉村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