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玉石銷售套路多,證書不應成“道具”
商場購物,收銀臺付款領取贈品,玉石柜臺抽到大獎,商品可全部一折購買且均有鑒定證書……這樣的生活場景于很多人而言,已經非常熟悉。然而,由一開始領取贈品中得大獎的驚喜,到后來難以脫身的尷尬焦慮,卻是人們普遍的感受。
盡管在今年的3·15晚會上已經曝光,但近日有京城報社記者調查發現,很多玉石銷售柜臺仍然在沿襲用盡一切手段將顧客引誘至柜臺前,然后以舊瓶裝新酒的誘餌進行推銷的老套路。這些套路有標價虛高,不正當有獎銷售,同時為了佐證權威,還會搭上來源不詳的“鑒定證書”。
玉石市場“水很深”,這幾乎是所有愛好者的深刻體會。這一方面是由于相對于黃金、鉆石等其他類珠寶市場,玉石市場的起步和成形較晚,行業分類和標準體系尚未成熟和出臺;另一方面,玉石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其“天然”屬性方面,而非追求人工技藝,所謂“黃金有價玉無價”,這給等級劃分和標準制定帶來了一定困難。
從這點來看,鑒定證書成為銷售套路的“道具”,更多是由于不良商家利用了消費者“沖動消費”的心理和知識盲點。比如,很多高大上的種類名字,其質地成分可能非常普通,根本沒有什么價值;很多成色看上去非常透亮甚至自然的珍品,可能是人工處理過的高仿品。
而鑒定證書作為消費者原本唯一信賴的有力依據,最終也逐漸淪陷,不僅來源不詳,制假造假,可信度越來越差,甚至成為不良商家哄抬價格謀取暴利的“道具”。
在成熟的市場環境里,商品的真偽鑒別途徑不應單一,不應被某個機構或某類人所壟斷。否則,難免因利益因素的干擾而變質和扭曲。尤其在“水很深”的玉石市場,如果質量好壞的權威結論只能出自鑒定師和他所出具的證書,這就令人十分擔憂,長此以往,其公信力無疑也會大打折扣。
玉石市場要由水很深變得逐漸清澈透明,還需市場的不斷培育和成熟。這包括,行業協會應促進分類體系和行業標準的出臺,逐漸結束市場參考依據單一匱乏的狀態,為鑒定產品優劣提供多元化的參考標準;同時,為廣大喜愛者和消費者普及基本可行的鑒別方法,使其能夠遠離各類消費陷阱;再就是,市場監管部門要嚴厲打擊玉石造假、證書造假等亂象,積極受理消費者的舉報,從源頭上凈化該類市場。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玉石 市場 套路 銷售 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