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抱團發展共迎更好明天
首席記者 姚常房 記者 李琳
找到合適“伙伴”,抱團發展,是康復產業未來變強、走得更遠的必然選擇。
找準坐標
“預防、臨床、康復三者是交融的,康復是全生命期的一部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說,“大康復觀是靠行業引導的,是一種全社會的行動。”
“康復醫院的設立應該以社區為導向,讓患者就近就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林劍浩指出,大醫院要發揮導向作用,發展技術研發型康復科,即三級醫院輸出技術理念,二級醫院提供場地。
北京某三甲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表示,理想合作模式應該是三甲醫院有自己的康復特色,對下級醫院進行技術輸出,起傳幫帶作用。向下級醫院下轉門診病人,同時提供技術支持,使95%的康復病例在基層就可以得到解決。同時,上級醫院醫生定期到下級醫院看病人,培訓醫生,幫助制訂康復方案。
2011年頒布的《關于開展建立完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我國要建立完善的三級康復醫療體系。當康復患者病情復發時,可返回上級醫院或專科醫院進行治療,待病情穩定后,仍回下級醫院或康復中心繼續康復治療。
“國家層面最重要的工作不僅僅是投入,還要做行業規范。”林劍浩建議,建立相關的專家庫,通過研究明確哪個醫院應該側重做什么,什么康復技術才是有效的等。
“長短”結合
康復發展需要長期的培育過程,一步到位不可能,更不現實,一些激活存量的做法可以成就“快速打法”。這是眾多受訪者的共識。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從根本解決問題的教育發力與解燃眉之急的轉崗培訓并舉。北京市2016年、2017年共組織120余名學員,對康復醫學基本概念、康復治療風險管理、康復評定和康復治療技術等內容進行理論與實踐培訓,經考試合格者頒發北京市康復治療技術培訓合格證書,同時頒發《康復治療師崗位培訓合格證》。北大醫療康復醫院院長張慶民表示,要從教育階段發力,提高招生質量,努力培養大量合格人才。
在康復機構擴容方面,引導把二級醫院閑置的資源轉化為康復護理床位被認為是一種較為“快速”的解決措施。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康復護理處處長郗淑艷建議,轉型機構要明確轉型的是醫院而不是康復科一個科室,同時還應將機構轉型方向、轉型意義、轉型路徑等,通過多種渠道向全院職工宣傳,取得共識。
另外,構建康復專科醫療聯合體也是激活存量的途徑之一。湖南省康復醫學專科醫聯體日前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成立,該省14個市(州)143家公立和非公立醫院加入其中。醫聯體建立了在線診療模式,會員單位在遠程會診、康復教學以及康復科研合作等方面全面合作。
抓住產業黃金期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康復科主任周謀望指出,中國的康復事業處于相對初期,與發達國家具有較大差距,但在目前國家鼓勵新增康復醫療服務的情況下,空間巨大。
不少資本已經盯上了這塊“肥肉”。一家機構2016年調研發現,目前,投資康復醫院的主體主要有醫藥企業、醫療器械公司、保險公司和投資機構等。處在康復產業上游的康復器械生產商和康復藥物生產商紛紛向下游拓展,試水康復醫院。一些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則選擇投資醫養結合的養老社區,主打康復特色。
華創證券分析師張文錄表示,民資進入的方式主要有:兼并原有康復醫院或原有二級綜合醫院轉型專科醫院,新設康復醫院等。通過對目前現有的公立醫院權屬劃轉,由公立轉為私立,實現經營制度的轉變,這樣的介入路徑是最方便快捷的。
康復器械等領域潛力也已經顯露出來。去年年底,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指出,到2020年,康復輔具產業規模要突破7000億元。目前,各地也在通過政策鼓勵康復產業發展。
編輯:趙彥
關鍵詞:抱團發展 康復產業 康復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