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種糧能手張道立吃下了“定心丸”
正值春耕時節,阡陌農田輕披新綠。山東省汶上縣苑莊鎮一望無際的麥田上空,三駕農用無人機正在轟鳴作響,噴散農藥,時而疾行,時而徐徐轉彎。
無人機的主人是50歲的農民張道立。身材中等、面色黝黑的張道立,是當地有名的種糧能手,也是汶上縣道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該合作社流轉、耕種的土地近2萬畝。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
“黨的政策讓我吃了‘定心丸’,這不去年底我又流轉了1400畝土地。”張道立見到記者興奮地說。
其貌不揚的張道立既是一個老農民,也是一個新農人。
說他“老”,從1995年,他27歲時,就在自家的土地上嘗試小麥育種。四年后,從流轉本村農戶100余畝土地開始,張道立逐步走向了產業化經營、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種植的道路。
說他“新”,他于2012年聯合5戶農戶注冊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現在的800余戶社員,年經營收入5000余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社不僅帶動周邊糧食生產快速發展,也帶領更多農戶增收致富。
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
“國家政策重視糧食安全,鼓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放下心來之后,接下來就要繼續彎下腰、埋頭干。”張道立指著周邊綠油油的麥田告訴記者,他們的合作社還為周邊農戶提供耕、種、管、收等糧食生產全程化的托管服務,讓外出務工的農民走得放心、地不撂荒。而將耕地流轉給合作社的農戶,可以獲得每畝年900元上下的租金,同時還可以在合作社的越冬大棚里找到再就業崗位。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我們以后不僅安心種糧,還要從長計議。”張道立口中的長遠規劃是吃了承包期延長這顆“定心丸”后,更加注重保護農村環境,推廣農業標準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村農業發展的廣闊天地吸引了年輕人回鄉。張道立的兒子,28歲的張虎和妻子放棄在外地打工回家種地,將最新農業科技應用于麥田,購買無人機就是張虎的主意。
“現在種大塊田,方便機械化作業。這幾千畝小麥用幾臺聯合收割機兩天就收完了,無人飛機噴灑防控一天能噴三四百畝地,省心省力。”張虎說,給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進一步減少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像張虎這樣的返鄉種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誰來種地”的問題有了答案,也讓“張道立們”有了一雙雙抬頭向前看的慧眼。
在汶上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增多,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健全,全縣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到1490家,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182家。水肥一體化設備、新型噴水機、太陽能殺蟲燈、防病蟲害飛機已成“標配”,農業物聯網大數據處理中心平臺也投入運營……
“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我們將緊抓糧食生產不放松,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農業提質增效。”汶上縣委書記李志紅對記者說。
四目所及是無邊的田野,春風輕拂麥苗而過,張道立和老鄉們笑逐顏開,你一言我一語談論著小麥長勢,“今年開春病蟲害少,也沒有倒春寒、干熱風,夏收不遠了,又是一個豐收年。”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張道 道立 種糧 合作社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