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優美生態正成為江蘇鄉村振興新支點
茅山腳下,句容市天王鎮唐陵村的萬畝花木發新枝;潘安湖畔,生態改造后的賈汪新村引來八方客;曹山景區,一條七彩公路串聯起溧陽百余個農舍村落……春暖花開,記者行走在江蘇各地的鄉間,感受美麗田園景致,傾聽鄉親們講述美好生活,見證良好生態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資料圖
塌陷地蝶變碧水湖,
七彩路描繪綠畫卷
春風花草香,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7000畝水面碧波蕩漾。一車車游客涌來,讓家住湖邊潘安村的李海良滿心歡喜。3年前,在南京飄了12年的他,回到家鄉開飯店,并賣起雕塑,生意不孬。“村里不變好,我也不回來。”李海良指著村頭由他創作的潘安雕像笑言,再也不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現在的鄉村新貌就像美男子。
曾幾何時,潘安村被煤礦包圍,5000畝村莊塌陷,不得不整村搬遷。如今,家家住上二層小樓,天然氣和自來水樣樣通,原來的塌陷區也變成景觀綠地和潘安湖的一部分。“這里是天然氧吧,來個深呼吸,沒問題!”潘安村黨總支書記王偉不住地夸,家鄉變化大。
人在景中走,如在畫中游。溧陽有條一號公路,其兩側步道呈現紅、黃、藍等7種色彩,映襯著山間綠植。這條去年11月建成的七彩路,貫穿全市31個行政村、133個自然村和220多個鄉村旅游景點,連通曹山、瓦屋山等交通不便的丘陵地帶,讓美麗鄉村串珠成鏈,難怪不少當地人說,“溧陽這么美,何必去遠方”。
從蘇北到蘇南,田園風光處處驚艷。在沛縣大沙河沿岸,河灘地上遍布家庭農場,全新打造出春季賞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果、四季有景的鄉村觀光農業帶;在句容市天王鎮唐陵村,上萬畝花木扮靚了這個“江蘇最美鄉村”,村黨委書記劉樹安直言,從過去七成土地拋荒長草到如今花木成田,他們真正體會到“水美鄉村,樂享自然”。
生態振興,江蘇已是綠色滿園。“十二五”以來,我省建設千余個省級美麗宜居村莊和萬余個市級美麗宜居村莊。去年,江蘇對45個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今年還將分兩批再啟動75個,計劃到2022年創建500個。
抽水馬桶請進門,
鄉村配套不輸城里人
鄉村之美,不只在于種花養草,老鄉們更期盼擁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自來水和天然氣通不通?污水和垃圾如何處理?有沒有休閑活動的場所?這些家常事、身邊事,正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
“蹲坑?都是老黃歷啦。我們的設施,不輸城里人。”50歲的銅山區棠張鎮沙莊村農民吳學峰很感慨,蹲了一輩子旱廁,今年在家用上了水沖廁所。去年12月,村里鋪設4公里污水管網,讓280多戶居民完成了“旱改廁”,曾經無人問津的抽水馬桶,一下子成了緊俏貨。走在村里,3所按照統一標準修建的公廁很是惹眼,一場“廁所革命”讓鄉親們“方便”更方便。
抽水馬桶請進門,分類垃圾請出門。在沙莊村的有機垃圾處理中心,記者看到,一臺發酵處置機器正開足馬力運轉,每天最多“吃”掉500公斤有機垃圾。運營該項目的江蘇舒美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峰介紹,這些收集來的菜葉、果皮等,只用24小時就能變成上百公斤有機肥。村里為了促進大家對垃圾分類,推行積分獎勵制度,還推廣宣傳“分類口訣”,效果很好。“過去能不亂扔垃圾就不錯了,現在八成村民能分好類,實現了‘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沙莊村黨支部書記吳學允說。
盯住頑疾,補齊短板,美麗村莊才能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省政府去年印發的《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改善公共服務: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著力完善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適當增加旅游、休閑、停車等服務設施。
不僅鄉村生態美,更要鄉親生活好,江蘇各地聚焦農村公共服務,全面發力。宜興市萬石鎮余莊村,鋪澆水泥道路6萬平方米,疏浚河道13.5公里,村民改水改廁率達98.5%;溧陽市別橋鎮塘馬村與專業公司進行股份制合作,通過專業化運作,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宿遷市耿車鎮大眾村鋪設雨屋管道3.2公里,擴建村莊及景觀道路8.4公里,改造強電線路1.2公里,村長王加銀說,過去這個以加工廢塑料為主的“垃圾村”,如今是村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百年老樹留鄉愁,
鄉土風情不能丟
老街雨巷,絲竹悠揚,溧陽市戴埠鎮蛀竹棵村是藏在南山深處的世外桃源。幾年前,村莊在建設時曾請來規劃團隊,結果設計圖一出,大家傻了眼:大草坪、大公園,老村變成了城市模樣。不行!于是,年過六旬的周志清“出了山”,曾做了多年水利工作的他,是當地的一名鄉村工匠。在溧陽,他的“同行”還有9人。
“鄉村建設不能一味追求城市化,更不能大拆大建,建得像小區一樣,要尊重鄉土,天人合一。”周志清推翻了之前的設計理念,自己手繪了一張規劃圖。他的想法變成了現實:在蛀竹棵村,一棵500歲楓楊樹,無聲講述著小村的歷史;樹下,一條澗河穿村而過,塘邊也成了村民們淘米洗菜的碼頭;村里還留下僅有的三四畝蛀竹林,讓大家記得村莊名字的由來。
留得住鄉愁,才能吟唱動人的田園牧歌。賈汪區馬莊村黨委書記孟國棟表示,如何處理好新與舊、快與慢、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是鄉村振興的難點,也是發力點。“馬莊堅守文化立村30年,保留下人文和歷史風貌,才讓鄉村有了根與魂。”
“根據不同地區和鄉村的個性特色,注重保護鄉村傳統肌理、空間形態和傳統建筑,做好重要空間、建筑和景觀設計,深挖歷史古韻,傳承鄉土文脈,形成特色風貌。”省政府已提出明確要求。專家調研后指出,這正是一條符合鄉村發展與振興的新路,挖掘了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保護了鄉村社會價值體系和集體情感記憶,重構了充滿文化內涵的精神家園。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鄉村 江蘇 生態 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