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 要聞

疑似圓明園虎鎣今在英拍賣 四嘆“國寶”回家路

2018年04月11日 07:2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點擊進入下一頁

清康熙御制粉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碗在進行拍賣。

中新網4月11日電 (吳合琴、趙慧穎)綜合報道,日前,從康熙“御用碗”以1.9億的成交價亮相香港,到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青銅器虎鎣(yíng)現身英國倫敦,文物界的動向牽動國人心。近年來,伴隨中國經濟、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遺落海外的中國文物回流刮起一股風潮,部分文物堪稱“國寶”級別。流落海外的文物,究竟有著怎樣的身世?它們又承載了怎樣的歷史故事?

點擊進入下一頁

西周時期的稀有青銅器“虎鎣”將在英國肯特郡拍賣。(英國《華聞周刊》資料圖)

【斥哉!中方譴責英拍賣行炒作戰爭劫掠文物】

據此前媒體消息,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將于當地時間4月11日,拍賣罕見的西周“青銅虎鎣”,這是一件疑似圓明園的流失文物。該拍賣行稱,此次被拍賣的“虎鎣”歷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估價約在12萬鎊至20萬英鎊之間(約合人民幣110萬至180萬)。

“虎鎣”到底是什么?有說法稱,“虎鎣”是一種盛水的器物,且器型比較特別,三個腿柱一般為圓錐體,而這件為圓柱體腿柱。它一般是與“盤”類青銅器形成“組合套裝”。但也有說法認為,“鎣”實際上是備火長頸瓶,可能是一種油壺。因此,“鎣”的本來面目還有待研究。

對于上述拍賣,中國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稱多渠道與坎特伯雷拍賣行溝通,要求其遵守國際公約精神與職業道德準則,尊重中國人民的文化權益與民族情感,終止相關拍賣和宣傳活動。

4月9日,坎特伯雷拍賣行明確表示,拒絕撤拍上述文物。

國家文物局指出,強烈反對并譴責該拍賣行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執意拍賣疑似非法流失文物,并以戰爭劫掠文物為名進行商業炒作的行為。國家文物局不贊成境內機構和個人參與上述文物的競拍活動,并呼吁國際友好人士本著人文主義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賣。

點擊進入下一頁

幾經周折,清乾隆御制“粉紅地粉彩軋道蝴蝶瓶”回歸故里。(大公報攝)

【痛哉!逾1000萬件國寶流失海外】

“虎鎣”再次將大眾視線轉到文物流失與回流的話題上。每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在經歷“生死離別”后,有些依舊流落海外,有些則能回歸“故里”。回望悠悠歲月,它們身上雕刻的不僅是藝術紋理,更是歷史的沉重烙印。

上述“虎鎣”之前的擁有者——英國海軍上校哈利?劉易斯?埃文斯,在和家人的信件中,曾詳述了他參與洗劫圓明園獲得青銅器等珍貴文物的過程,這些信函與文物一起被發現。

目前雖無法斷定該物確為圓明園流出,但回首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時,其洗劫的文物遠不止“虎鎣”。當年大量珍貴文物被劫、被毀。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海外。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了164萬件中國文物。

點擊進入下一頁

金龍紐“皇后之寶”,是1922年溥儀和婉容結婚時按照清代制度制造的。(中新社記者 譚達明 攝)

【哀哉!清末文物流失嚴重 溥儀:不知怎么辦】

過去,因外界的劫掠造成大量中國文物損失,但中國人自己造成的流失也不在少數。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就詳細記述了清朝寶物的璀璨以及文物流失的嚴重情況。“明清兩代數百年來帝王收集的寶物,除了先后兩次被外國士兵拿走的以外,其余大都留在宮中。這些都沒有清點,就算有記錄也沒人檢查,所以有沒有不見、有多少遺失也沒人知道。”

“現在想來,這宛如一場大掠奪。參加掠奪的,上下交相賊。換言之,大概有機會偷的,沒有不去偷,簡直是天不怕地不怕。”

偷的方法千百種。太監趁夜摸黑踹開保存文物的倉儲大門,撬開門鎖,拿走寶物。大臣、官員們也巧立名目借出寶物,偽裝合法地把文物帶出,卻從此有去無回。溥儀知曉這些事,但不知怎么辦,只是回想:“我只想著其他人正在偷走我的財產。”

清朝末年,紫禁城所在地成為中國藝術品流出的主要渠道;辛亥革命后,上海也加入文物買賣市場行列。當時的上海商人因將文物高價賣給歐美人士嘗到甜頭。歐美人士回到母國,再以更高價轉賣致富。

點擊進入下一頁

陜西渭南博物館展出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中的四枚獸首“牛首、虎首、猴首、豬首”。(中新社記者 張一辰 攝)

【幸哉!國人掀國寶回流潮 海外華人他鄉遇故知】

“國寶”的流失,成為中國人心中深深的痛。從90年代后期開始,一系列流失文物陸續回到中國,支持這股“回流潮”的,正是不斷增強的中國經濟實力。對于旅居海外的華人而言,在國外博物館里看到中國文物的經歷,稱得上是一次尷尬而又痛惜的“他鄉遇故知”。近年來,中國有哪些絕世珍寶失而復得、重歸故土?

“十二生肖獸首”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中的牛首、虎首、猴首、豬首一起現身湖北宜昌。(中新社記者 王康明 攝)

這些用青銅制作的十二生肖獸首,是圓明園中珍貴的寶物。它們誕生于乾隆盛世,造型兼具了中西方的藝術特點。時光倒退158年,北京圓明園的海晏堂前坐落著一個造型別致的扇形噴水臺。十二生肖的獸首人身像擺放在石臺兩側,每隔兩小時,代表這個時辰的生肖像便會從口中噴出水來,設計精巧。乾隆皇帝對這個十二生肖的水力鐘非常喜愛,據說有時還會專程到圓明園,欣賞正午時分獸首一起噴水的畫面。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自此流失。

2009年2月,一境外機構舉行鼠首、兔首的拍賣,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最終,兩件獸首被法國皮諾家族購得,并以其家族名義歸還中國。目前十二生肖獸首共有七尊回國,分別為鼠、兔、猴、虎、馬、豬、牛,龍首保存完好但短期內不會現身,而其他的獸首從離開圓明園至今,未發現任何照片資料和文獻記載。

《洛神賦圖》

點擊進入下一頁

《洛神賦圖》(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資料圖)

還記得2015年故宮博物院的《石渠寶笈》特展嗎?如果說《清明上河圖》是武英殿的明星,那么《洛神賦圖》則是延禧宮當之無愧的領銜者。

《洛神賦圖》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賦》,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它將“曹植與洛水之神相會、相知、相愛,卻因人神之戀無望而依依惜別”的凄美愛情故事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幅畫的原作遺失,現存于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皿方罍”

點擊進入下一頁

“方罍之王”皿方罍的器身與器蓋合二為一。(中新社發 陳飛 攝)

這座全身漆黑發亮的青銅器名叫“皿方罍(音同‘雷’)”,是中國古代的一件盛酒器。它的身上雕刻著各式花紋,整器雄渾莊重。罍誕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絕跡于戰國時期,在歷史上流行時間較短。在皿方罍誕生之時,世界上很多地方仍處于原始文明,它的存在見證了中國燦爛古文明。

1919年,皿方罍出土于湖南桃源一個小山村中,隨后器身被文物商購買流失海外。2014年,皿方罍出現在紐約佳士得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為了幫助國寶回家,湖南省博物館致信佳士得商議洽購事宜。國內拍行和買家也表示支持,呼吁華人個人藏家放棄購買。最終湖南博物館成功購得器身,自此,這件分離了近一個世紀的青銅重器,終于“身首合一,完罍歸湘”。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文物 圓明園 中國 流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