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互聯網+”解決行業難題 走上云端、活在線上成可能
“互聯網+”多點發力更接地氣
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快速匹配走失人員照片,福建省“牽掛你”防走失平臺上線10個月幫助600多個家庭實現團聚;在線完成就診全流程,去年起試運行的廣西柳州市工人醫院互聯網醫院,已收到近2萬條咨詢、完成10萬人次繳費;航天云網“互聯網+工業機器人”實現“云+端”先進模式,使設備維護時間減少30%—40%,故障事故率下降25%……
這些新的應用解決了越來越多的行業難題,不少應用已“走入尋常百姓家”。在日前召開的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2017年度中國“互聯網+”優秀案例一一亮相,互聯網與高科技在各個領域“花式”組合,帶來別樣體驗。
“走上云端”多種嘗試
農民賣出自家農產品后,如何輕松“搞定”開發票的事兒?在重慶,只需關注重慶國稅微信公號,進入電子稅務局后臺進行實名注冊和人臉識別,就可自助辦理發票代開業務,辦事人足不出戶2天內拿到發票。運用“大智移云”技術,重慶國稅電子稅務局讓“刷臉”辦事成為可能。此外,新辦納稅人可在線“一站式”辦理發票領取業務,節約90%的辦稅時間。
“互聯網+”越發接地氣,在多領域不斷發力。此次由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重慶市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與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峰會上,政務、民生、制造業三大領域各選出的十大標桿案例公布,總計入選30件,一年來互聯網“+”了啥一目了然。
深圳公安推出民生警務深微平臺,陜西工商探索微信辦照登記注冊新模式,南京市推行12345熱線人工智能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嘗試全球首個人工智能早期食管癌影像篩查平臺,河南推進省首例互聯網+安置房信息化項目,溫州市鹿城區運行區域教育大數據工程……互聯網“牽手”政務與民生,智能服務、大數據監控、產業鏈云平臺等關鍵詞匯不斷更新公眾認知。
繼去年舉辦首屆中國“互聯網+”優秀案例征集活動后,今年1月,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再度發起征集活動。平臺已有國內167家單位、400余個端口正式入駐,對全社會運用“互聯網+”提升政務服務、改善民生以及推廣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優秀案例全面“檢索”。據了解,報名案例494件,覆蓋24個省市區,區域政務平臺和黨建平臺建設成為熱門。
與會專家紛紛表示,傳統行業發展到今天遭遇新的挑戰,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創造了另外一種可能,“走上云端”“活在線上”,生動詮釋“未來已來”的生活。
智能制造多項領跑
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技術應用,不只是停留在政務服務、文化生活等剛需領域,也滲透到了較深層次的產業領域,成為傳統行業轉型的新動能。本次活動首次聚焦“互聯網+制造業”的案例征集,展現了多個“首次”時代成果。
全球首款12米純電動智能駕駛客車問世,在公開“路試”中能自動完成牽引、轉向、變道等動作,最高時速達每小時40公里,全程無需人工干預,由湖南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
沈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研發出全球首個具有智能、互聯功能的i5智能共享機床,其加工時產生的數據可用于商業、管理和技術開發,與互聯網共享生產力平臺實時連接后可提高加工總效率超40%……
“從大范圍來講,現在整個社會的生產模式或者說邏輯主要是大規模、標準化、連續性生產,但在工業化大生產基礎上強化定制化、精準化生產是趨勢,這一點也體現在制造業領域。”此次案例評審組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宋建武認為,面向特定個人提供產品和服務,激發用戶需要,將把對社會資源的消耗降到最低,把對消費者的滿足提到最高。
應用升級多方攜手
峰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2018)》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到4.85億,占總體網民的62.9%;去年全國數字經濟體量超26萬億元,較2016年增長超17%,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30.61%上升到32.28%。
在互聯網行業,內容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早已是大勢所趨。此次評選出的30件“互聯網+”優秀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據了解,明年評選活動將繼續升級,更多領域的優秀案例將被納入征集評選視野,用行業標桿進一步引領“互聯網+”的發展。
“互聯網+”有著廣闊發展前景,也存在一些現實挑戰。
“不能只是從技術層面去評定,而要問一問這個產品究竟給公眾帶來了什么好處?”騰訊互聯網+副總裁張巍告訴記者,“互聯網+”就是未來社會的水和電,帶動產業革新是必然趨勢,越來越多的行業都在擁抱而不是逃避,騰訊也將繼續做好信息化服務的助力者、服務者。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副主任祝華新認為,目前對“互聯網+”的討論集中于其應用場景,有些應用場景是跨領域、全新的,國家對互聯網新經濟發展應給予更多政策扶植和價值觀引導,比如國有資本適當積極介入生活服務類應用平臺,更好地貼近老百姓日常生活,這是政府為人民服務的新端口。
從“互聯網+”大的發展路徑上看,未來社會就是以互聯網為基本連接,重造社會供應鏈、生產鏈,重構生產與用戶的關系。宋建武提醒,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牢牢守住互聯網安全這個底線;二是一些原有的生產技術、生產設備、生產邏輯與互聯網基本邏輯不匹配、不協調,應在“互聯網+”推進過程中著力解決。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互聯網+ 互聯網 行業 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