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青連斌:中國民眾的安全感來自哪里?

2018年05月03日 14:35 | 作者:青連斌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安全感是一面鏡子,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的,“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中國民眾的安全感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同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就業穩定和收入增加有關,同社會治安狀況的持續好轉有關,也同社會保障這一安全網越織越牢靠等有密切關系。

中國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是民眾高安全感的宏觀背景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報告顯示,1979—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9.8%,不僅明顯高于1953—1978年6.1%的平均增長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0%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高于日本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2%和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的增速。在經歷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在整個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速大幅下滑、發達經濟體復蘇緩慢、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困難重重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長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進入經濟新常態。然而,無論同整個世界經濟相比,還是同發展中經濟體相比,我國經濟增速仍然是最高的。2013—2016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7.2%,而世界同期的平均增長率僅為2.5%,發展中經濟體的平均增長率也只有4.0%。

自2010年我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計算,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4萬億元,折算為美元,達到11.2萬億美元。根據世界銀行測算,2013—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平均為31.6%,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等三大經濟體貢獻率的總和。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4.7%,拉動世界經濟增長0.8%,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中國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避免了許多國家因為經濟大起大落、增長乏力、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貨幣貶值等問題造成的民眾恐慌和焦慮,不僅大大提升了中國民眾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國民眾的安全感。

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收入差距穩步縮小,貧困人口逐年減少,是中國民眾高安全感的現實基礎

首先,居民收入穩步快速增加,民眾為吃飽肚子、穿暖衣服而發愁的日子一去不返。據世界銀行統計,197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只有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我國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使我國脫離低收入國家,進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并繼而邁向中等收入國家。2012—2015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7900美元,遠遠高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大幅縮小。2012—2016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4%,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個百分點,更高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0.8個百分點,2016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已經達到23821元。

其次,在做大蛋糕和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的同時,收入差距持續擴大這一世界性難題也正在逐步破解,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2012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高達0.474,2016年已經下降到0.465,下降了0.009,盡管下降幅度不大,但說明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縮小,持續數十年收入差距擴大的勢頭得到了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經從2009年的最高位3.33倍,持續縮小到2016年的2.72倍,東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則從2012年的1.73倍縮小到2016年的1.67倍。

再次,我國扶貧攻堅取得巨大成就,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和生存安全得到應有的保障,不會再發生舊社會那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近30年來,我國有7億人擺脫了貧困,是第一個提前實現聯合國貧困人口減半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按我國現行農村貧困標準測算,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6年的4335萬人,四年累計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391萬人,2016年貧困發生率已經下降到4.5%。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穩中向好,是中國民眾高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影響民眾安全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一方面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另一方面不斷提升就業質量,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實現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穩中向好。

首先,就業人員總量平穩增長。2012—2016年,在經濟增速換檔、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依然龐大的大背景下,我國就業依然“風景這邊獨好”,全國就業人員總量保持了平穩增長,年均增長225萬余人。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3—2016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四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累計新增就業超過6500萬人,每年都超額完成了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任務。

其次,重視做好包括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就業困難人員在內的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在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歷史新高的背景下,我國堅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重要位置,組織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更是連續14年超過70%,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的穩定。通過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堅持統籌城鄉就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返鄉創業和有序外出就業。人社部數據顯示,我國農民工總量從2013年的2.69億人增加到2016年的2.82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人數由1.66億人增加到1.69億人。就業困難人員得到有效幫扶,2013—2016年的四年間,我國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699萬人,幫扶22萬戶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24.9萬人,零就業家庭實行動態清零。

再次,國際上通用的反映國民“痛苦指數”的失業率指標,保持了持續的較低水平和穩定。2012—2016年全國城鎮年末登記失業人數均維持在900多萬人,季度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穩定在4.0%—4.1%之間,全國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1%左右。我國的失業率水平不僅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們國家確定的4.5%的控制目標。就業穩定,人心就穩定,社會就安定,民眾安全感自然就高。

社會保障這一“安全網”越織越密,是中國民眾高安全感的最重要保障

社會保障是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施的一項社會政策,也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實現了由單位和家庭保障向社會保障、由覆蓋城鎮職工向覆蓋城鄉居民、由單一保障向多層次保障的根本性轉變。

首先,參保人數不斷增加。人社部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8.8777億人、7.4392億人、1.8089億人、2.1889億人、1.8451億人,新農合參合人數則比2013年的 8.02億人有所下降。在較短的時間內,全國數億人被納入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其次,保障水平較大幅度提高,保障和改善了廣大民眾的基本生活。僅以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為例,2005—2017年,連續13年調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全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了約3倍。

再次,社會保障基金的規模不斷擴大,抵抗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2016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全年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53563億元,比上年增加7551億元,增長16.4%;基金支出合計46888億元,比上年增加7900億元,增長20.3%。社會保障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大,為社會保障體系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越來越堅實的物質基礎。此外,我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了全體應保盡保的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1999年首先在城鎮建立,2007年全面走向農村。截至2016年底,全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約為6000萬人,其中城市約為1480.2萬人,農村約為4586.5萬人。

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是中國民眾高安全感的最直接原因

當前,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不安定因素是存在的,對維護和保持社會穩定問題絕不能掉以輕心。新世紀之初,中央就準確地作出科學判斷,本世紀頭二十年,既是我國難得的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又是矛盾凸顯期,因此我們要做好應對更加復雜嚴峻局面的充分準備,其中就包括做好應對影響社會穩定因素增多的復雜局面的充分準備。這十幾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有序推進平安中國建設,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整治社會治理領域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加大對金融詐騙的打擊,加強城鄉社區社會治理,加大“天網”工程建設力度等,使我國社會保持了總體穩定。這同一些國家或身處戰火、或恐怖襲擊頻發、或槍支犯罪不斷,同一些國家人心慌亂、連夜晚都不敢上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民眾安全感的提升是沒有止境的。早在2012年11月15日黨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七個 “更”,充分表達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7月26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這一次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八個“更”。只有下更大的力氣,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更加完善各方面的體制機制,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更高的要求,民眾的安全感才會更有可靠的保障和更大的提升。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

【參考文獻】

①青連斌:《關于民生建設,習總書記怎么看》,《人民論壇》,2017年第2期。

②白龍:《依法治國,筑牢社會安全感——“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觀察》,《人民日報》,2015年10月21日。

③國家統計局綜合司:《新理念引領新常態,新實踐譜寫新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之一》,國家統計局網站,2017年6月16日。

④《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之七》,國家統計局網站,2017年7月6日。

⑤《就業形勢持續向好,民生之本亮點紛呈——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之十一》,國家統計局網站,2017年7月21日。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經濟 民眾 安全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