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 要聞

摸準“三農”發展脈搏:結構調優 土地經營放活

2018年05月13日 12:53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摸準“三農”發展的脈搏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農業農村部的120名干部,3、4月份分赴全國30個省區市、60個村,連續第八年開展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為期一個月的駐村調研,30個調研組形成了60篇120萬字的調研報告。

百鄉萬戶調查活動開展八年來,調研組成員和農民“手拉手”“心連心”, 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將“三農”政策部署帶到基層落地生根。開展農村全景式調查,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以及黨建的實情摸準摸透,為謀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第一手材料。黨和政府有關部門、各級農村干部始終扎根泥土,保持與農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實現鄉村振興的動力會更加充沛。

——編 者

農業如何興旺——

產業結構調優,土地經營放活

通過深入走訪,農業農村部山西調研組發現,雖然“芮城蘋果”是三晉特產,但由于種植相對分散、技術服務不足、產業化水平較低等原因,農戶說起蘋果來“苦比甜多”。調研組主動做“紅娘”,聯系加工企業陜西海升果業公司,與芮城縣政府簽署了投資開發蘋果的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公司將在芮城分兩期建設苗圃、種植基地、采摘旅游與加工倉儲設施等蘋果產業基地1萬畝。果農反映,有了這么好的產業基地,“芮城蘋果”產業也會跟蘋果一樣甜。

農桑產業,其命維新。從過去8億人“吃不飽”,到如今14億人“吃不完”,農業已經從規模上的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轉型升級。

去年,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提出要重點壓減黑龍江等寒地井灌稻種植面積,減少庫存壓力。農業農村部調研組感到,當前,農田機井水位下降,黑土層厚度減少,東北粳稻庫存壓力較大,適當調減水稻面積,有助于淘汰低效產能,推動產業升級。水稻調減后,短期內農場收入難免減少,調研組建議可以進行適當補助;針對“稻強米弱”的現實,發展大米加工業,有序推進水稻面積調減。

土地經營活,農村才能富。如何提高土地經營效益,助力農民增收?帶著這樣的問題,調研組在基層有了新發現。

2010年,全國首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四川省崇州市隆興鎮黎壩村成立,目前全村已有87%的農戶入社。2017年合作社實現經營利潤16.5萬元,農民畝均分紅近650元。四川調研組認為,這個合作社之所以成功,產權明晰是基礎,農民主體是關鍵,專業運營是保障,多方共贏是動力,由此實現農民穩定增收,職業經理人創業增收,形成了發展合力。

受益于全省“四化同步”試點,湖北省潛江市熊口鎮趙腦村通過實施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出售等探索,全村2/3的農戶搬進了干凈整潔的新社區。調研組認為,這種方式解決了鄉村振興資金來源問題,實現了村集體、農民、企業的利益平衡。但仍需研究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上市交易的具體政策,對占補平衡的范圍、規模提出明確的指導意見,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撐。

短板如何補齊——

改善鄉村基礎設施,解決“空心村”養老難題

如何在鄉村振興中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可謂關鍵中的關鍵。走訪中調研組發現,一些地方村莊數量多、規模小、布局分散,農村公共服務難以有效供給。一些村莊農村黨員干部老齡化嚴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薄弱環節難突破。污水和垃圾處理、供暖等基礎設施因建設和維護成本高難以普及,民生短板亟待補齊。

“金點子”往往來自基層。在山東諸城,調研組發現了另一番景象。“我們住的是敞亮的樓房,有天然氣、自來水、抽水馬桶,冬天有暖氣,跟城里人沒啥兩樣。”諸城市得利斯社區村民鄭淮茂說。諸城市將若干村莊規劃為一個農村社區,統一建設社區服務中心,配套設施齊全,村民辦事方便,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速度提高,運行維護成本降低。從傳統村落治理到現代化社區治理,體系更科學,凝聚力更強。社區黨委下設若干黨支部,以自然村為單位選舉產生經濟聯合社,承擔原行政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和運營。

健全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有助于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安徽調研組發現,不少農村老人不愿住進養老院,“空心村”養老成為難題。江蘇省常州市雪堰鎮城西村75歲的唐海銀大爺則告訴調研組,雖然現在吃穿不愁,還和一班老人組織了“友樂團”,但因為子女都在城里定居,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時,養老就會出現問題。

在北京市懷柔區懷北鎮河防口村,調研組走訪了北京市首家養老驛站。河防口村老人多且多為獨居,做飯、安全都成了大問題。經多方努力,村里將老村委會辦公樓改造成養老驛站,內設食堂、棋牌室、圖書室和宿舍等,村集體出資與有資質的養老機構合作,為老人提供就餐等服務,現在每天來驛站的老人有90多人,養老問題迎刃而解,鄉村治理也找到了一個有力抓手。河防口村黨支部書記李小春告訴調研組:“村民心情舒暢了,村里的各項事業也順暢了。”

農民如何安居——

整體規劃,找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平衡點

“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調研組來到浙江最美鄉村之一的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移沿山村農戶家,同村民共話“生態經”。村黨支部書記施阿三告訴調研組,過去可不是這樣。村里原來有一個家庭木線條加工集中區,年產值達1.5億元,利潤3000多萬元,但總體小散亂,而且有污水和燒煤污染。在市、區的支持下,村里將符合標準的企業都遷進了區里統一規劃的工業園區,不合標準的一戶也不留,騰出來的地方建設生態農莊,開發傳統古村落,村容大變樣,2017年村民人均純收入36025元。

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宜居的好環境,好環境才能留住鄉愁,留住人氣。

“在黃橋村,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特色得以保留,河水涓涓流淌,白墻黛瓦的農家小院掩映于綠樹叢中,阡陌相通,雞犬相聞。”上海調研組在民情日記中這樣寫道。2015年,松江區泖港鎮黃橋村被列為上海市首批村莊保護規劃試點,村里請相關部門對村莊進行規劃設計,打造宜居、宜游、宜業、城鄉互動的魅力鄉村。

好生態需要綠色生產方式。調研組在遼寧省盤山縣太平街道新村村看到一望無際的稻田,觀光木道蜿蜒其中,還有不少各具農趣的雕塑。村里開展家庭環境評比,激勵庭院環境美化;公共環境配備衛生員,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建設污水集中處理站。

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三沙鎮三澳村漁民黃寶忠身上,調研組看到了傳統捕撈業的衰落和困境,原因在于沿海普遍存在的過度捕撈問題。海洋捕撈路在何方?調研組提出,進一步加強海洋漁業資源養護,保護好“家門口”這片海,發展水產品加工、休閑旅游等二三產業,不斷提高漁業發展后勁和活力,是破解困局的重要手段。

好環境帶來好收入。河北省平山縣李家莊村,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爭取地方資金支持,實施改廁改水改電,美化村容村貌,引入知名企業經營并帶動農戶經營農家樂,吸引城里游客到村里旅游消費,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5250元提高到2017年的16000元。在河南省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曾經污染環境的廢棄稻草被加工為草繩、草棒或草柱,供企業作墊料。這不僅具有環保效益,也為水牛趙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經測算,僅此一項,2017年全村戶均可以增收5000元以上。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百鄉萬戶調查活動對于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色十分必要,要把駐村調研作為聯系基層的重要紐帶、了解基層一線的重要窗口和推動農業農村政策落地的“試驗田”。

編輯:曾珂

關鍵詞:摸準“三農”發展脈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