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所有的淚點都擊中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大型尋親節目《等著我》第四季5月20日起在央視一套每周日晚間八點檔播出,首期表現可謂驚艷:實時直播關注度,一度突破2%,市占率超11%,擊敗了星期天的綜藝常駐冠軍《極限挑戰》。晚7點—12點檔的收官數據定格在1.65%,位居第一,遙遙領先排第二的江蘇衛視《新相親時代》,后者晚間檔的直播關注度也才0.97%。
作為一款公益類尋人節目,《等著我》的收視率亮眼,至少說明兩點:其一,主打真實故事和真實情感的電視內容,一向有廣闊的市場;其二,在追求IP化的娛樂生產線上,主打“小鮮肉”的綜藝或者熱播劇,形成了注意力的擠壓,以至于愿意深耕底層人生百態的欄目少了,反襯出公益故事類節目的稀缺性。所以不難理解,《等著我》為何曾拿下2.66的最高收視率。
當下,主流媒體視野所及,似乎存在先天性的限制,廣闊的底層人群,需要被講述、被關照。《等著我》的主題是尋人,更深層層次的邏輯是,通過尋人,觸及底層的悲歡離合,以鏡頭語言還原他們的漂泊、堅守和奮斗。
它被視作最催淚的節目,既是因為真實,也是因為在故事的延展中,我們看到了人性良善的一面。比如企業家尋找救命恩人,七旬裁縫老師傅為養子尋找親生父母。這些人和事可能離我們很遠,但其情感紐帶,比如感恩、孝道、團圓等等,卻是我們每天都在觸及的命題。無需刻意地煽情,所有的淚點,都擊中人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當然,一款電視節目如果止步于茶余飯后的消遣,它的價值可能有限。哪怕是呈現底層的苦難,最終也只是賺得同情的淚水,為飯后增加一點談資而已。《等著我》的“野心”在于,就像其定位所展示的,它首先是一個“全媒體公益尋人平臺”,在講故事的同時,通過建立尋親通道,發動警方、媒體和志愿者的力量,以社會動員的方式,形成公益眾籌。
收視率向好,說明開放、參與性的媒介形式,能成功激起大眾情感共鳴。它容易讓人想起前幾年火爆的微博打拐,社交媒體的崛起,賦予民間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治理的渠道。對于《等著我》所依托的央視而言,它有足夠的資源,來整合媒體和社會力量,實現公益互助。從效果來衡量,《等著我》在收視率之外,的確獲得了另一種成功——據統計,《等著我》欄目4年來已經幫助1萬余人實現了團圓夢。
把電視節目當作公益事業來做,它提供了內容制作的新邏輯。追求流量至上的年代,有公共價值和社會堅守意識的內容,永遠不愁沒有市場。對于電視內容的生產者而言,《等著我》帶來的啟示在于,在迷戀于“小鮮肉”帶流量的當下,如果把注意力適當下沉會發現,那里還有廣闊的素材寶庫,愛情的悲憫,小家庭的幸福,骨肉分離的痛楚,相聚團圓的歡欣,來自普通素人命運的大開大合,只要講述得當,一樣可以支撐起注意力的大廈。
在陌生人社會,幫助大眾尋找熟悉的情感,為脆斷的社會人際關系潤滑,這就是《等著我》的意義。把公益與素人故事融合在一起的成功,以及第四季首期播出的亮眼收視,這些足以說明,在雞湯和煽情、低俗和獵奇遍地的信息流環境下,大眾內心依舊有著對溫情、善意和正能量的巨大渴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淚點 擊中 中人 人心 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