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俄歐關系乍暖還寒 媒體:“解凍”之路還漫長
原標題:俄歐關系乍暖還寒,“解凍”之路還漫長
默克爾、馬克龍訪問俄羅斯,這件事本身就代表著歐俄關系有了一定改善,但據此斷定歐俄關系將就此走上觸底回升的軌道為時尚早。
2018年5月中下旬,德國、法國領導人先后訪問俄羅斯。訪俄期間,默克爾與普京討論的重點是伊朗、烏克蘭和能源等問題;馬克龍與普京會談的核心是伊朗、敘利亞和經貿等問題。歐盟的支柱德法兩國主動與俄羅斯接近,似乎表明俄歐關系出現了“解凍”的苗頭。
德法領導人訪俄為恢復關系提供可能
對此,俄羅斯主流媒體以及部分德法媒體傾向于從美歐關系出現裂痕、歐盟重新評估對俄政策、歐俄關系朝著積極方向轉化等角度進行評價。不可否認,在美歐對俄羅斯奉行政治外交孤立、經濟制裁的政策背景下,默克爾、馬克龍訪問俄羅斯并與普京進行會談這件事,本身就代表著歐俄關系有了一定改善,這為雙方關系的進一步恢復提供了可能,但據此斷定歐俄關系將就此走上觸底回升的軌道為時尚早。
如果回顧近兩年歐俄關系的演變過程就會發現,此番德法主導的歐盟這一波對俄外交操作,并非最早出現的歐俄關系“解凍”跡象。
早在2017年5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在索契與普京舉行過會晤;法國總統馬克龍邀請普京訪法以紀念俄法建交300周年。然而,今年3月發生在英國的“間諜中毒案”以及隨后的相互驅逐外交官事件,使俄歐關系跌至新低點。
俄歐關系自去年至今發生的反復,除了表明雙方在漸漸凝聚改善關系的意愿和共識外,也證實了當前的歐俄關系在多重壓力下變得異常脆弱和敏感,很難經受住意外事件的考驗。更重要的是,德國、法國等歐盟國家發展與俄羅斯關系的前提,是不對美歐大西洋伙伴關系框架構成實質性損毀。
盡管當前美國政府的政治經濟政策引起了歐盟的不滿,也促使德法等實施更加靈活、多元的外交政策,但與俄羅斯相比,美國依舊在德法外交中處于核心地位,維持和發展與美國關系仍然是兩國外交的優先目標。從這個角度看,當前美國對俄羅斯政策的基本面過于消極,實際上為歐俄關系的改善程度設定了界限。事實上,德、法早在今年年初就與美國溝通緩和對俄關系問題,有的國家外交官甚至就此對美進行了游說。
俄歐接近并未超脫原有框架
如果將德國、法國與俄羅斯關系的不同層面納入考察范圍,也會發現此番雙方領導人會晤對歐俄關系原有框架并沒有重大突破。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德國、法國奉行的對俄政策向來都是“分裂”的:一方面,它們作為歐盟的主要成員帶頭對俄實施制裁,以懲罰俄在烏克蘭東部及克里米亞的所作所為;另一方面,它們作為主要經濟伙伴要穩定與俄經濟關系,以防止對俄經貿關系結構劇變產生不利影響。前者關乎歐盟的聲譽,后者事關歐盟的實利。
因此,德、法等國的對俄政策既要表現出捍衛國際法和地區秩序,履行對中東歐國家承諾的一面,又要立足于現實,謹慎處理和維護對俄經濟政策,尤其是在能源領域,更是需要穩定合作。
于是,我們看到,德國在維持對俄制裁的同時,堅持推進“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建設,而且出面對美斡旋,以保證美新制裁法案不對俄歐能源合作產生實質性損害;法國在維持對俄制裁的同時,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持續推進,法俄兩國貿易額從2016年的133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55億美元,而且,法國也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外資來源國。從這個角度看,德法領導人訪問俄羅斯是他們對俄雙面政策的延續,并沒有重大突破性意義。
今后,如果歐俄關系能夠延續默克爾、馬克龍與普京兩番會晤所塑造的積極方向,新意外也不發生得如此頻繁,那么,雙方最可能的政策選擇是冷處理烏克蘭危機,主要在伊朗、敘利亞等問題上尋找合作增長點。同時,在不改變經濟制裁大框架的大背景下,拓展和充實合作新領域,以為雙方關系的進一步恢復、改善夯實基礎。
編輯:曾珂
關鍵詞:俄歐關系乍暖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