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甘肅東鄉:“窮業”變換話今昔
新華社蘭州6月2日電(記者張欽、侯韶婧)87歲的妥福才有一手絕活:能在陶瓷片上“穿針引線”,將一只只破裂的碗重新釘好??墒?10多年前,他毅然把全套工具送進縣博物館,由此“釘匠”這個職業也走進歷史。
職業的興衰往往是生計方式轉變的縮影。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手藝人被尊稱為“匠人”?!搬斀场薄般y匠”和搟羊毛氈的“氈匠”,是東鄉縣有名的“老三匠”。
東鄉縣出土過我國迄今為止歷史最為久遠的青銅刀和數量驚人的各式彩陶??墒?這里后來生態惡化、人窮地瘠,是甘肅省脫貧攻堅難度最大的深度貧困縣之一。許多家庭窮得買不起碗,破碗舍不得扔。于是,釘碗逐漸成一門生計。直到改革開放后,貧困地區普遍擺脫物質匱乏,釘碗才逐漸絕跡。
百業興衰見證縣域經濟的變遷。妥福才有5個兒子和十多個孫子,跑車的跑車,打工的打工,各樂其業,卻沒有一個繼承祖業。在整個東鄉縣,“老三匠”不再興盛,“東鄉鐵軍”異軍突起。
“東鄉鐵軍”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文化程度低、缺技能,唯一的優勢就是比別人更能吃苦。他們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上筑路,在人跡罕至的戈壁綠洲中租地養羊或種植黑枸杞?;钴S在蘭州的“東鄉拆樓隊”聲稱,只要把拆下來的樓板、門窗等廢舊建材交給他們“吃干榨盡”,他們可以不要工錢。當地人自嘲,“東鄉鐵軍”中也有“三匠”:地球修理匠、鐵錘碎石匠和資源再生匠。“東鄉鐵軍”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摸索出“走出去”的路子,跳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絕對貧困魔咒,卻仍沒有擺脫“窮業”的特征。到2013年,東鄉縣貧困面仍有38.74%。
精準扶貧號角吹響以來,東鄉縣興產業、換“窮業”的腳步加快。東鄉人善于養牛養羊,善做手抓羊肉等特色美食,多少年來大家習以為常。然而,換個視角看,抓住這些優勢精深培育,產業發展潛力并不小。東鄉縣委、縣政府千方百計培育牛羊養殖、餐飲美食業,努力在貧困戶中培養新“三匠”:善于拉面的牛肉面“面匠”、善煮手抓羊肉的“肉匠”和善做皮毛的“皮匠”。
近幾年,在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等單位的幫助下,東鄉縣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帶薪培訓發展餐飲業。貧困戶在縣城餐館邊學技能邊打工掙錢,每期帶薪培訓6個月,每月支付3000元工資,由縣扶貧辦等部門與餐飲店各承擔50%。6個月后,考取職業技能鑒定證書。合格后,或留在餐館就業,或去其他餐館就業創業。近幾年,東鄉縣每年都要組織近萬人次的短期勞務技能培訓。
幫貸款、給貼息,扶上馬再送一程。近幾年,東鄉縣安排精準扶貧貼息貸款,支持群眾到縣外闖市場,開小餐館、小門店。
縣有產業,民能樂業,則無窮不治。據東鄉縣委辦公室統計,到2017年底,東鄉人在縣外開了2500多家餐館,在縣內養羊143.3萬只。東鄉縣貧困面也從2013年的38.74%下降到2017年底的25.28%。隨著東鄉縣從養殖業到餐飲業的產業扶貧鏈條呈現貫通之勢,“牛產婆”等新職業也應運而生。
換“窮業”是脫貧攻堅中最關鍵也是最有難度的一環。目前,東鄉縣提出“戶戶有一門脫貧產業,人人有一技之長”,繼續培育脫貧攻堅新“業態”。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東鄉縣 窮業 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