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 要聞

最高年收入超100萬 有人“逃離”10年后重返農村

2018年06月06日 17:44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原標題:最高年收入超100萬,當農民不再“掉價”,有人“逃離”10年后重返農村

首發:6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麗娜

農民張立峰在30歲之前最想擺脫的身份就是農民。但沒想到的是,“逃離”農村十年后,張立峰走上了“回頭路”,重新走進那片長滿莊稼和充滿希望的土地。

農村新面貌,吸引人返鄉

張立峰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大營子鄉土廟子村。過去,張立峰覺得這里太“土”,不僅名字土,放眼看到的也都是灘灘彎彎,“走進馬蘭灘,黃沙冒了煙,地里不打糧,公雞上了房。 ”一想起老人們常掛在嘴邊的這段順口溜,他就更想離開。

上午7點多,張立峰和工人們駕駛著福星凱恩大犁扣地。今年是他回村種地的第六個年頭 ,他準備自己開始單干,承包了400畝地。出生于1981年,穿著夾克、牛仔褲、運動鞋,除了皮膚略顯粗糙,張立峰不像個農民,可他的確又做回農民了。

曾經,農村壯勞力大都背井離鄉。張立峰也曾認為,只要擺脫掉農民身份,就是人生贏家。 年輕人逃離之后,他的家鄉一度都是這樣的景象:村子空了、田地荒了、耕牛賣了,村里能見到的就是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

在地里翻騰了十多個來回,張立峰招呼工人們停下來喝口水。今年他沒有跟風種洋蔥,而是精選種子種馬鈴薯和尖椒。 他在周邊市場曾做過調研,還認真計算了400畝地的投入和產出。

他認為自己和父輩們種地是有區別的,父輩種地都不算賬,種什么是什么,收一點是一點。他的算賬本事是跟表哥楊久軍學習的。

2014年夏天他回家發現,昔日的小村莊早已不是他逃離時的樣子了 :距離縣城8公里的城郊村,交通條件變好了,水泥路修到家門口,土坯房變成磚瓦房,干凈的自來水流進家家戶戶的水缸,撂荒的土地成了香餑餑,村民紛紛承包土地發展規模化種植,走上了依靠產業發家致富的道路。

土廟子村居然有了百萬富翁 ,比他年長幾歲的表哥楊久軍,承包土地發展設施農業,帶動村民種植圓蔥、辣椒、胡蘿卜,有的產品遠銷香港等地區,而楊久軍也成了人們崇拜的“經紀人”,這名種植能手,在城里買了樓房,但還愿意留在農村。

張立峰熟練地打理著農機,偶爾修修補補。他在城里打工當過司機,干過泥瓦工,后來在一家汽車修理廠干了8年的修理工。

到了養家糊口的年齡,他的一些小伙伴在城里扎下了根,而他卻越來越有一種“既融入不了城市,也回不去農村”的沮喪感,那份迷茫至今回想起來還很鬧心。

妻子結婚給他提的唯一條件就是堅決不下莊稼地,這個承諾讓他很糾結,在外賺不下個錢,想回老家又對不住妻子。而且,那些年的老家也變了,有的村子成了城中村,有的被征用成工業用地,有的移民搬遷到別的地方。農村沒有了炊煙,沒有了雞鳴,老父親還經常為搖擺不定的農產品價格而焦心。

夕陽西下,遠處的高山聳立,腳下的草叢顏色鮮綠。在他的記憶里,小時候經常傍晚跑到金黃的谷地里,干農活兒的父親弓著背,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很長。

打工的時候,他試探著說服妻子回來種地,講村里年輕人致富的勵志故事,帶妻子回鄉看農村的新面貌。一番軟磨硬泡后,妻子同意他先試試。

種地掙大錢,農民不“掉價”

回村里的頭兩年,他還是跟著父親一起種地,從承包幾十畝地開始積累經驗。后來干脆大膽往前邁步,從親戚朋友那借錢又貸了款,承包了上百畝地。2016年加入合作社,承包1000多畝地。

夏天農忙時,夫妻倆一天最多能休息三四個小時 ,每天凌晨兩三點鐘就得往地里走,不僅自己要干活,還得管理著上百號工人,晚上十一點多才到家,一個農忙季下來,累掉一層皮。

當年秋天,他分到了七八十萬元利潤,全村年收入最高的達100萬元以上,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有81戶,一半農戶收入都超過10萬元。 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60萬元,集體資產累計達到500萬元以上。過去窮山村土廟子,成了小有名氣的富裕村,張立峰也真正嘗到種地的甜頭。

張立峰把扣地的視頻發在了微信朋友圈。過去他不想當農民,是覺得一說農民就是農村戶口、種地的、沒文化、沒出息、小農意識。現在的他,早已不認為農民的身份掉價了,他經常曬自己的家底:嶄新的約翰迪爾拖拉機、新款的青島洪珠馬鈴薯播種機,還有他靠種地賺錢新蓋的大房子。

如今,逐步脫掉貧困外衣的農村也開始有吸引力了,像張立峰一樣,有一批回鄉種地、創業的青壯年帶動村民爭著比勤勞比致富,誰也不愿意當貧困戶。

既借助好的扶貧政策,更靠勤勞的雙手,村民們快速脫貧。張立峰這代人上學前班時,林西縣就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開啟了漫長而艱難的扶貧工作,而讓村民們感受最深刻的是,這幾年扶貧列車就像開進了快車道。

土廟子村一共有590戶,還剩下28戶是貧困戶,全都是因病致貧。 村支書張顯發介紹說,因病致貧的困難戶享受了林西縣大病救治3000元全年兜底的政策、產業扶貧資金買下牛羊,以及利用村集體經濟提供信貸資金扶持。

實干謀致富,窮村能繁榮

不只土廟子有了巨變,過去五年,內蒙古自治區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7萬人減少到37.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4.7%下降到2.6%以下 ,完成1個國貧旗縣、13個區貧旗縣摘帽的任務。林西縣就是自治區第一個申請摘帽的縣。

隨著十九大的召開,神州大地開啟了鄉村振興戰略,張立峰更明顯感受到家鄉正從弱變強:

土廟子村通過對集體土地、林地、礦山等資源發包,集體資產不斷積累壯大。

村里用集體資金給村民補貼4000元養老保險金,60歲以上老人都收到了紅包,全體村民還入股了一個15畝地蔬菜水果大棚項目,明年有望分紅。

為了解決農產品難賣的問題,土廟子村開始轉型發展優質、高效、無公害產品,已有4個農產品獲得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合作社已發展到8家,還規劃建設自己的蔬菜交易市場。

脫貧攻堅的腳步沒有停止,政府的想法并沒有停留在一時脫貧上,更謀著長久的致富。

為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業、保障穩定收入,林西縣整合調動多方資金,投資43億元,開工建設扶貧產業園區12處 ,大力推行“園區+企業+農戶(貧困戶)”經營模式,重點培育5個高標準、有規模、示范帶動能力強的扶貧產業園,扶持貧困戶發展主導產業,變背井離鄉求職謀生為守家就地就業致富。

延伸閱讀

張立峰決定扎根農村了,他深信未來的農業應該成為對年輕人有吸引力的職業之一。他理想中繁榮的鄉村,要打造無污染的農業,種出安全綠色的好糧食,創建干凈整潔的村莊,農民不僅從土地中收獲果實,還能收獲作為一個農民該有的價值感和尊嚴。

圍繞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內蒙古自治區開始實施“能人強村”工程 ,選優配強村級組織帶頭人特別是黨支部書記隊伍,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發展成黨員,張立峰也向村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

張立峰對農民有了新的認識:農村由于種植機械化程度提高,對勞動力需求大大減少,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當農民的。農村這片土地的振興,越來越需要勤勞、有頭腦、肯奮斗的人。 他期待把農民納入職業教育系列,提高農民素質,也讓農民增強自豪感、自信心和提高社會地位。

三室一廳的大房子,陽光穿透落地窗,灑落在蛋黃色的地板上,茶幾上電動熱水壺里的水咕咚咕咚開了,張立峰微笑著給客人們泡茶。從去年到現在,他已經參加了兩場農機具培訓。他很關心國家的新政策,從網上下載了建設小型家庭牧場的申請表,想著近期再干點大事。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張立 農村 農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