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用數據共享規范養老金發放
退休老人領取養老金,是國家養老制度給予公民的一項公共福利。按理說,老人離世之后,這養老金也就自動停止發放。但是,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在利用公安廳人口注銷信息與省本級企業養老保險待遇領取信息進行比對時,發現約9800名疑似養老金冒領人員(6月6日央廣網)。
養老金被冒領是常見現象,一些地方發明的土辦法,比如讓老人舉當天報紙拍照等做法,對老人折騰不輕。盡管很多地方積極防范養老金被冒領,但現實中冒領養老金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僅安徽省就查出近萬名離世老人的養老金被冒領。
養老金冒領被查出后,雖然大部分被冒領的養老金能追回來,但少部分仍追不回來。如安徽6800多萬元被冒領,目前追回了6200萬元資金。追不回來的這部分養老金就是養老基金的損失,也是參保人的損失。在養老金支付壓力加劇的情況下須嚴防被冒領。
如何嚴防呢?目前看,比較有效的辦法是依法追責和數據共享。對此,我國社會保險法和刑法對社保欺詐都有相應的規定。據說各地均出現過因隱瞞家人去世事實冒領養老金而被追究法律責任的案例。然而,追責案例仍對其他冒領者沒有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這值得我們反思。
如果對所有冒領者都嚴格依法追責——數額較小的都進行罰款,數額較大符合追刑責的追刑責,顯然警示教育效果會更好。但很多地方執法比較溫柔,比如只對拒不歸還冒領養老金的人員追究刑責,那么被追責人數就很少,無法產生應有的震懾力。今后有必要就依法追責進行規范。
防止養老金冒領除法律手段外,就是技術防范手段。筆者注意到,有的地方早在2013年就通過數據共享防止冒領養老金,如山東省威海市人社局與民政局當年就實現數據共享。而安徽今年才開始打通人社系統與公安系統實現數據共享。有的地方至今在防冒領養老金方面仍未實現相關部門數據共享。
顯然,越早實現數據共享,養老金被冒領可能性越小;晚共享數據一天,損失也會越大——被冒領的養老金會越多,追繳、追責的行政及司法成本也越高。因此,筆者建議,國家有關方面應當早日在全國統一推行數據共享以防冒領養老金,在涉及部門、共享方式等方面進行統一規范。
哪些部門之間應該共享數據、共享什么數據?這是首先需要明確和規范的問題。如果只是人社與民政聯網,或者只是人社與公安聯網,未必能準確掌握離世老人的信息,只有建立統一平臺,把人社、民政、老齡、公安、醫療、銀行等相關機構聯起來,數據關聯才能更準確。
這是因為,民政部門掌握殯葬信息;老齡部門負責老年證卡辦理因而掌握老人一般信息,公安部門掌握人口注銷信息,醫療機構掌握老人健康及就醫等信息。之前,相關部門及機構之間都存在信息壁壘,今后,只有實現數據共享才能不再通過人盯人、人盯事等來防范養老金被冒領。
從某種意義上說,若在全國建立這樣的數據共享系統,需要更高的頂層設計,也要各地政府負起責任,還需要財政提供相應支持。當依法追責和數據共享同時發力,讓冒領者沒有機會冒領,冒領后要承擔法律責任,冒領現象就會減少。在老齡化社會,防冒領養老金更重要。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養老金 冒領 數據 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