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知道仗怎么打,才明白兵怎么練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這句話雖是老生常談,卻是極其管用的備戰之方、必須遵循的打贏之道。備戰打仗,首先要知戰。確保未來戰爭始終在“視線之內”,練兵才不會偏離實戰、失去方向。
某部曾在一線執行任務。那期間,人人都一門心思琢磨如何過招、如何取勝,工作的“水分”擰干了,部隊練兵針對性極強,各種想定和戰法、官兵所習和所練,都是戰場急需急用的。正因此,戰備工作緊而又緊、實而又實。官兵們講:“大家雖然累,但心里明,總感覺有使不完的勁。”
軍隊是戰斗隊。演訓場上,一槍一炮都是殺敵武器、一令一動都是戰前準備。未來的仗在哪打、跟誰打、怎么打,這些問題不清楚、不研究,若明若暗,練兵備戰就是盲目的。這就好比射箭,不看靶子、只顧拉弓,用勁越大,則偏離越遠。明將戚繼光曾批評訓戰脫節的現象:“奈今所習所學通是一個虛套,其臨陣的真法真令真營真藝原無一字相合……如此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臨時還是生的。”這番話,時至今日仍振聾發聵。
戰爭年代,我軍在戰場上屢勝強敵、屢建奇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打仗研究透了、把兵練明白了。抗戰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認真總結作戰經驗,決定在遼縣開辦游擊訓練班。劉伯承針對部隊的現實狀況、日軍作戰規律和戰術特點,為訓練班學員講解了“以散耗集,以集滅散”的戰術原則,剖析了“黃蜂圍攻戰馬”的例子。“在太行山上來一個麻雀滿天飛!”受訓的游擊小組兵撒四方,鬧得日軍如芒在背、似鯁在喉。
在軍事領域,“迷霧”一詞常被形容戰爭未知、難知的東西多。信息時代,裝備技術迭代發展,一方面使戰場態勢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使戰爭更加變化萬端。一支矢志打贏的部隊,絕不會因為迷霧多、迷霧厚,就停止擦亮自己的眼睛。只有把功夫下在平時,撥開戰爭迷霧,才能作出更充分的準備。否則,等到戰端開啟,就免不了會大吃一驚、措手不及。
革命先輩曾諄諄告誡:“打仗的事,可不能問樵樵不知,問牧牧不曉呵!”在地圖上指定一片區域,假如此處發生戰爭,敵人是誰?仗怎么打?兵如何用?對此,多數人或許能說個一二三,但真正能說明白、說準確的又有多少?認知上的模糊不清,勢必會造成備戰發力不準。二戰前,法國用天價建造了馬奇諾防線,卻對德國軍隊全新的戰術與破壞力失去警覺,最終留下血的教訓。這種清醒,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少。
這幾年,部隊大興學習研究之風,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的人多了。但不可否認,仍有少數思想上的懶漢。比如,某部跨區遠距離移防后,過去訓什么現在還訓什么;某摩步旅轉變為特戰旅,可過去怎么訓現在還怎么訓。我軍奉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并不是說可以不分對手、刻舟求劍,閉著眼睛亂打一氣。不管練得對不對、是否頂用,只顧埋頭練,這樣也是不行的。
恩格斯說過,軍隊的教育訓練應“教給兵士們在打仗時有用的東西,而使他們不在任何傳統的舊事物上白白浪費時間”。戰爭跑得快,我們的步子決不能慢。各級當有置身一線、心在一線的緊迫感和憂患感,真正把目光聚焦未來戰場,把現代戰爭制勝機理研究透,把己方力量結構、兵力運用掌握好,把對手作戰特點和招數搞清楚。做到這些,我們才能“像打仗一樣訓練”,在未來戰場才能實現“像訓練一樣打仗”。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明白 戰爭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