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懶惰是傳染病?幾種不得不防的現代病
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把沉迷于網絡游戲或電視游戲妨礙日常生活的“游戲障礙”表現癥狀,認定為一種新疾病,作為依賴癥的一種列進了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該新版《國際疾病分類》預計將于2022年1月起正式施行。如此,以前我們說玩游戲可能會玩成“精神病”,竟然就一語成讖了。
人類的身體的確很奇妙。就算是眾多科學家研究了N年,仍然有許多無法被確切或徹底了解的奧妙。比如人類的腦神經活動、基因突變、癌癥的治療等。各種新型疾病也在翻著花樣地刷新紀錄,有很多如今讓我們感到困惑的新型現代疾病,一直讓人難以捉摸它們的起因,也無法用藥根治。
游戲成癮
WHO負責人在公布“游戲成癮”是一種疾病的同時指出,“有估算顯示,玩游戲的人中有2%至3%會存在游戲障礙”。負責人還特別強調:“期待在各國的診斷病例增加、推進研究,能有助于確立治療方法。”所以,給“游戲成癮”定性,主要還是希望能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那些參與游戲的人更應該因此而警惕自己花在游戲活動上的時間,警惕自己的游戲行為是否引發了身心健康和社交功能等方面的任何不良變化。
近年來,電競專業已成為學校里的一堂正式課程,電子競技也成為國際奧委會官方認證的體育項目,中國電競行業正進入爆發期。這時候提出“游戲成癮”是一種病,更值得大家理性地區分“愛玩游戲”與“游戲成癮”,也是提醒大家對“游戲成癮”這件事要嚴肅對待,正規治療。
主要癥狀:
表現為無法控制自己想玩游戲的沖動,與日常生活相比更重視游戲,即使出現健康受損等問題仍然繼續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對診斷“游戲成癮”的條件其實非常嚴格,當事人的行為模式必須足夠嚴重,而且已經造成個人、家庭、社會、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的重大損害,并通常明顯持續了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但也表明,如果癥狀嚴重,確診前的觀察期也可縮短。
專家建議:
游戲本身作為一項娛樂活動,也沒必要全面禁止,要戒除任何一種成癮習慣,都應該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必要時可以尋求醫生的幫助。如果發現身邊的人有“游戲成癮”的趨勢,應該及時地建議甚至要求對方每天控制玩游戲的時間。與此同時,還應該適當地培養除了游戲之外的其他娛樂方式的興趣,尤其是一些有益身心的戶外有氧運動。
懶病
你可能想不到,“懶”居然也是一種病。它原本叫“慢性疲勞綜合征”,近年,人們給了它一個非常專業的新名字叫“系統性運動不耐受疾病”,因為原來的名字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讓那些患病者更懶得去認真面對。
如今,這種系統性運動不耐受疾病正影響著全世界至少2.6%的人口,而且女性多于男性。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一種意志力不夠堅強的個人表現,只不過這種表現直接導致的后果是人們懶得去運動,懶得去學習,甚至懶得去工作。的確,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曾公布,懶得運動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因為懶,可能間接或直接引起各種疾病,最終導致減壽。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每年因此而死亡的人數高達320萬人,且逐年增長。
但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患者血液中的免疫細胞能量生產會出現顯著降低,這不僅為理解這種復雜疾病添加了生物學基礎,也證明這并不是一種僅憑意志力就能解決的疾病。它可能是一種“肌痛性腦脊髓炎”,也可能是因為長期壓力大與疲勞引起的,還可能是因為一些病菌傳染導致的,比如一種能導致人畜共患性傳染病的布魯氏菌。但目前仍無定論,也無特效治療方法。
主要癥狀:
包括精力下降、食欲不佳、注意力不能集中、睡眠障礙、肌肉酸痛、體力或腦力活動后身體不適,等等。尤其表現為強體力勞動、強腦力勞動或激烈的情感表達后不適癥狀出現加重,即使睡眠后仍未能得到改善。
專家建議:
如果覺得相應癥狀的發生,已嚴重地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就應立刻到醫院就診。而在做診斷前,醫生還需對癥狀出現的頻率和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先排除一些炎癥引起的不適,再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X疾病
其實自2015年起,世界衛生組織每年都會公布一份優先研究疾病名單,這些疾病可能導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鼓勵科學家加強研究,協助診斷和治療。“游戲成癮”就是其一。今年早些時候,因為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份名單,一種被稱為“X疾病”的現代病曾引起過一陣恐慌。需要說明的是,事實上,這份名單上所說的“X疾病”不過是除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埃博拉病毒與馬堡病毒、拉薩熱、中東呼吸癥候群(MERS-CoV)和SARS、立百病毒疾病、裂谷熱、寨卡病毒外的一種未知疾病而已。因為擔心它會成為一種嚴重的并在國際范圍內迅速傳播的流行性疾病,所以才特意被提出,但目前它可能會由哪種病原造成還是未知。世界衛生組織只是希望各相關部門盡快對這種未知的疾病進行跨部門的研發準備。
“X疾病”可能從多種源頭形成,包括化學武器意外泄漏和恐襲結果,也可能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或是人、畜頻繁接觸的傳染而出現新的疾病。它未來有可能因宿主、環境等改變而容易大范圍地流行,并奪去數百萬甚至數千萬人的性命。它也可能并不是像SARS與中東呼吸癥候群那樣是新的疾病,而是與埃博拉、寨卡一樣都是很古老的疾病,也可能像去年加拿大科學家成功合成的類似天花的馬痘病毒,令外界憂慮會從實驗室意外流出,甚至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增加“X疾病”出現的風險。
主要癥狀:
未知。
專家建議:
對這種“X疾病”,國際社會應盡早做準備,加強醫療體系應變能力,以便在新疾病爆發時,盡早得出診斷方式并研制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將它列入名單,也是期望各國政府能加強投資地方醫療,增聘更多的醫生和護士,應對不時之需。
電磁波過敏
百度百科是這樣描述電磁波過敏癥的:是人們經歷了他們認為是由于電磁場暴露而引起的醫學癥狀的一種情況。事實上,早在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得出結論,認為電磁過敏癥是由于電磁場暴露而引起的,但目前還沒有科學依據。大多數試驗發現電磁過敏癥患者無法區分真實電磁場和假電磁場,因此,也有人懷疑它可能是一種心理疾病,或者是一種“反安慰劑效應”的表現——即你覺得這種東西會讓你生病,于是你就生病了。
但世衛組織布拉格實驗室的研究報告指出,無論產生那些不良反應的原因是什么,對于某些人而言,電磁波過敏癥確實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痛苦。
如今我們生活在電子化時代,身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會產生電磁波的物件,電磁波輻射本身的確對人體是有害的,但可能大多數情況下,微量的輻射并不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但一些體質特別敏感的人卻會因此而有過敏反應。但我們已離不開電子產品,因此每天都不得不暴露在越來越多的移動設備以及愈加頻繁的移動通訊環境中。
主要癥狀:
長期暴露在電磁波環境中,可能造成神經過敏,患者可能會出現耳鳴、皮膚疹、頭痛頭昏、眼睛灼熱、惡心嘔吐、疲勞虛弱、關節肌肉疼痛、血液循環不佳、麻痹、臉腫脹、下腹收縮痛、心律不齊、呼吸困難等癥狀,并進一步引起心悸、偏頭痛、抽筋、中風、煩躁、沮喪、慌張、精神不集中、平衡感及內分泌失調、記憶力減退、淺眠失眠和淋巴腫大等癥侯。
專家建議:
只要遠離電磁波,各種癥狀應該都會很快就消失不見。不管它是否真的因電磁輻射引起,如果患者覺得身體發出了一些警訊,那么就應該重視,因為就算是因為心理壓力而產生的癥狀,長期積累下來,也會造成很多嚴重的身體傷害。
編輯:趙彥
關鍵詞:懶惰 傳染病 現代病 游戲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