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大會發言 大會發言
羅志軍常委:夯實穩定脫貧基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夯實穩定脫貧基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羅志軍常委的發言
中共十九大把脫貧攻堅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作出重點部署。經過努力,我國脫貧攻堅現已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創造了人類反貧困史上輝煌成就。
羅志軍常委
近日,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圍繞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赴寧夏、青海開展了專題調研,我們深切感受到昔日“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脫貧攻堅帶來的滄桑巨變,這是我國脫貧攻堅的精彩縮影,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廣大干部群眾一致認為,中共中央作出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大決策非常英明、非常及時,對2020年全面脫貧充滿信心。同時,調研中也發現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比如,部分農戶脫貧基礎不牢,存在返貧風險;深度貧困地區產業基礎較弱,健康、教育、科技、人才仍是脫貧攻堅的制約因素;未脫貧人口進一步向病殘孤老災集中,政策“懸崖效應”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為此建議:
一是未雨綢繆。脫貧是一個動態過程,少數貧困戶由于主客觀原因可能出現返貧,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更容易發生。應建立防止返貧的預警監測機制,整合衛生健康、教育、民政等部門數據,對已脫貧人口和邊緣人口進行精確動態監測,發現返貧風險及時預警并采取幫扶措施,形成有效的應對工作機制。剛剛超過貧困線的脫貧人口最容易返貧,接近貧困線而未納入建檔立卡的人口最需要關注。要關注邊緣人口的生產生活,研究扶貧政策適當延伸機制,使其增強抗風險能力,防止滑入貧困線以下。
二是穩定政策。堅持“脫貧不脫政策”,既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防止政策“斷崖”。脫貧要留出鞏固期,嚴格執行現行扶貧標準,做到既不降低而影響質量,也不提高而影響效果,在一定時期內保持扶貧政策相對穩定。到2020年,對口幫扶、定點幫扶的單位和企業將陸續完成幫扶任務,此后應延續東西扶貧協作、定點幫扶機制,穩定幫扶關系,鞏固幫扶成果,不斷提升區域整體發展水平。
三是壯大產業。鞏固脫貧成果,保持穩定脫貧,核心是做大做強產業。應引導各地根據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高效養殖業,培育農產品品牌,搭好“電商”等農產品銷售平臺,推動綠色興農、質量興農。發展一批接地氣、門檻低的加工業項目,推廣“扶貧車間”、扶貧產業園等有效形式,讓貧困戶能夠參與進去,就地就業,脫貧致富。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廣泛融合,加快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高質量產業體系。
四是補齊短板。對照“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健康、教育、養老等民生問題仍是制約穩定脫貧的短板。各地應針對貧困群體的致貧原因、脫貧需求,綜合運用各類社會保障救助辦法,發揮好各項政策措施的疊加效應。因病返貧所占比例較大,應特別重視因病返貧致貧現象,在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加大醫療救助力度的基礎上,研究針對因病返貧戶的家庭醫生制度落實和擴大醫保藥品保障范圍等政策,方便貧困戶看病就醫,降低貧困戶醫療實際支出。教育是最持久有效的扶貧措施,要確保貧困家庭適齡人口不因貧失學輟學,支持更多貧困家庭依靠教育改變貧困面貌。關注因分戶帶來的老年貧困戶問題,通過村規民約、法律援助等手段,引導和督促有贍養能力的子女履行贍養義務。
五是夯實基礎。甩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精神脫貧”是重要環節。各地應引導貧困群眾增強主體意識,擺脫對扶貧政策的單純依賴,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真正意義的脫貧致富。打牢長期穩定脫貧的基層基礎,健全基層黨的組織,充實農村基層干部隊伍,著力從返鄉創業青年、農村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優秀大學生村官等人員中選拔,選優配強村“第一書記”和幫扶責任人,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
六是接力振興。當前,各地都在認真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出臺相關實施意見。就貧困地區而言,2020年之前的鄉村振興,主要任務還是脫貧攻堅。貧困地區應把鞏固提升脫貧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跑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接力賽”。在制定規劃方面,做到目標任務、政策舉措、組織保障等有機銜接;在改革創新方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土地制度等各項改革;在項目政策方面,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優先向貧困地區傾斜。通過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的振興,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鞏固成果和打贏戰役同樣重要。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言獻策,推動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指導意見》的落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貢獻。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