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福州市政協委員為推動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2017年,農業部啟動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試驗區創建工作,擬利用3年的時間,創建100個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試驗區。早在2016年,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就在羅源飛竹鎮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示范推廣工作。目前成效如何?
市政協委員在羅源縣馬洋村調研“稻漁綜合種養”。
昨日,市政協開展“關于在我市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生產模式的建議”提案點題協商活動,記者跟隨部分政協委員深入羅源飛竹鎮,了解“稻漁綜合種養”試點的具體情況,探索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
提案建議:將“稻漁綜合種養”納入農業發展規劃
提案者、市政協常委楊小強長期關注我市的農業發展情況。他在提案中指出,福州目前還有不少長年失耕的拋荒地,以山區中低產山壟田廢耕現象尤為嚴重。“造成農田拋荒的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種糧積極性普遍不高。”楊小強認為,種養模式的改進和種養技術的提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要提高農田種養產出效益,可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模式。
“‘稻漁綜合種養’是一種‘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生態循環、高效節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也是一項相對成熟、容易掌握與推廣的實用技術,可利用稻田養魚、養蟹、養蝦等,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楊小強建議,將“稻漁綜合種養”納入福州農業發展規劃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支持領域,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廣羅源經驗,發展稻漁綜合種養。
發展現狀:各地發展綜合種養 規模已近3000畝
在羅源縣飛竹鎮馬洋村,百畝稻田與山巒交相輝映。稻田邊的小池子里,鯉魚在尋找食物。“我們僅2017年一季生產,平均畝產稻谷400多公斤、鯉魚近50公斤。”在田間作業的農民告訴市政協委員們,實現“稻漁綜合種養”后,他們畝利潤可達2000元~3000元,較稻谷單種,每畝利潤提高了1500元以上。
據了解,近兩年,福州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在飛竹鎮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示范推廣工作,涌現出羅源縣圓夢農林專業合作社稻魚連片綜合種養、羅源縣鄉狀元竹海莊園“稻田魚休閑”農業觀光產業等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稻漁綜合種養”生產模式的企業(合作社)。
以飛竹鎮為例,從最早在官路下村開展“稻漁綜合種養”試點工作以來,飛竹鎮從最早的46畝至2018年發展到上千畝,從1個村發展到8個村,從單一模式發展到蓮魚、蓮螺、稻蝦、稻螺等多品種、復合式、多樣化發展。目前畝產值均可提高2000元以上,還開發了長期拋荒的田地700多畝,土壤得到了改良,生態效益突出。
據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除了羅源縣,長樂區、福清市等縣(市)區也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嘗試開展“稻漁綜合種養”,全市已發展近3000畝。
委員獻策:形成獨特品牌 提升經濟效益
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稻漁綜合種養”生產模式的發展目前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農田設施陳舊,項目區抗災能力差,農村勞動力缺乏等。為此,在該提案的協商會上,與會人員紛紛出謀劃策。
“各種農產品的種養要因地制宜,多層次發展。”市政協委員陳京香表示,要盡可能開發本地農產品進行綜合種養,一方面,福州多丘陵、山地,可根據海拔不同,種植不同的農產品,將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種植自己熟悉、擅長的農產品,可進一步激發本地農民的積極性。
“品牌強農是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有了收入,農民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市農業局農技推廣站站長黃大文建議,“稻漁綜合種養”的產品可重點作為天然有機、無公害的綠色產品打造推廣,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才能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經濟效益。
此外,不少委員還建議,可為產品賦予更多的科技手段,比如將農產品打上“二維碼”,打造溯源系統;對現有的種養基地的電力、道路、溝渠等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整合農業、水利、科技等部門的扶持政策,精準施策,產生集聚效應,走規模發展之路。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稻漁綜合種養 發展 種養 市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