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黨派聲音
民建中央:推進更高層次的開放
【大調研?人民日報】民建中央:推進更高層次的開放
今年4月13日,在海南建省和成立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中央宣布將在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海南如何建設自由貿易港?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受中共中央委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帶領民建中央調研組不久前奔赴海南,圍繞“探索‘自由貿易港’建設”展開專題調研考察。
海南自貿港是中國推進更高水平開放的標志
自由貿易港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如何建設一個體現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海南發展定位的自由貿易港,并沒有先例可循。本次調研組來到海南調研考察的目的,就是進行實地調研走訪,為海南自貿港建設建言獻策。
雖然中央宣布海南建設自由貿易區(港)剛過去不久,然而調研組在海口、瓊海、三亞等地走訪中看到,海南各地已經摩拳擦掌,干勁十足。“這次來到海南,我們在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上看到,自貿區(港)建設得到人們的高度認同和積極響應。”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蔡玲說,“到處都在準備,到處都在行動,大家都在勁往一處使,以30年特區建設為基礎,海南在邁向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
改革需要激情,更需要謀劃。自貿港建設牽涉各個領域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千頭萬緒,該如何規劃,從何做起?調研組認為,首先是要充分認識海南建設自貿區(港)的獨特優勢。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地理位置獨特,擁有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同時又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具有成為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的獨特優勢。”今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就指出了海南的獨特優勢。
在調研組看來,海南在建設自貿區(港)方面的優勢可謂得天獨厚:海南島四面環海,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監管制度的物理條件較好;從地理位置上看,海南是面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開放門戶,是連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區域中心,區位優勢明顯;海南島具備國際旅游島等獨特的開放政策優勢,如59國免簽、離島免稅、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等;具備面積、人口、土地等后發優勢,發展空間大;此外,海南經濟總量小,風險總體可控,等等。
“海南建設自貿區(港)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建立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海南建設經濟特區30年經驗、上海等地建設自由貿易區多年經驗基礎之上的。”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說,“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的規劃要謀定而后動,要管長遠,不能匆忙而至。因為海南自貿區(港)未來的發展絕不僅僅是海南的事,也是我們推進更高水平開放的標志。”
盡快補齊人才、基礎設施等短板
在調研中,調研組也了解到,海南目前在建設自由貿易區(港)上的短板也很突出。一方面,海南的經濟結構外向度目前仍較低,2017年海南出口295.6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125.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618.8億元,在投資、消費、出口的“三駕馬車”中,出口的作用較小;另一方面,海南的市場主體仍然偏少,上市企業少,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實力不強。海南目前在建設自貿區(港)中人才仍較為匱乏,尤其是產業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缺口較大。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大力引進人才,同時配套好基礎設施建設。
這些短板海南當地也已經注意到。就在調研組到達海南時,海南當地正在開展“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加大出臺人才激勵政策的力度,同時重點打造和改善營商環境,通過極簡審批、減稅減費降低企業綜合成本等吸引創新資源聚集海南。
在調研組專家看來,要補齊這些短板,未來仍需要多方協作共同努力。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最關注的是人才問題。“人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要素。也是海南自貿區(港)建設中更管長遠的問題,必須早做打算、通盤考慮。”王濟光說。
王濟光認為,海南自貿區(港)建設中的人才問題和國內其他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人才問題還不完全一樣,更急需外向型、開放型人才。“對于自貿區(港)建設來說,僅僅靠海南本地的人才支撐、培養肯定來不及,光靠海南自己引進也不能完全解決人才到位的問題。”
“海南自貿區(港)建設要吸取國際自貿港的先進經驗,對標國際最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世杰說,相較上海等地來說,海南過去的發展相對緩慢,必須要有更優惠的條件集聚資源發展自己,這些條件包括基礎設施、人員素質、營商環境等各方面。“就人才方面來說,要創新教育合作機制,建立吸引高層次人才的管理制度,把優秀的國內、國際人才吸引到海南自貿港的建設中來。”李世杰說。
自貿港建設要達到“放”與“限”的平衡
從海口到瓊海再到三亞,一路走來,關于自貿區(港)建設中地方自主權,以及自貿區(港)建設中哪些領域該“放”、哪些該“限”的討論一直不絕于耳。那么,海南在未來的自貿區(港)建設中如何把握這種平衡?
在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汪勝洋看來,海南在建設自貿區(港)過程中要更大力度地開放,就必須在“放”和“限”之間達到一個平衡,這個平衡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可能是一個動態推進、不斷平衡的過程。“海南自身發展得相對緩慢,要想集聚資源,就得有特別的政策設計,需要更開放的環境,所以要‘放’;但‘放’的同時也要在一些地方如金融領域有一定限制,防止對國內市場造成嚴重沖擊。”而具體限制到什么程度,“要跟‘放’了以后對國內的影響來判斷。”
根據規劃,海南自貿區(港)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是旅游、互聯網醫療、金融會展等,在當地屬于“空降型產業”,汪勝洋建議,在探索建設海南自貿港過程中,不妨采用“區中區—園中園—島中島”的模式,由企業、機構幫助政府做園區,做信息島、旅游島、健康島,并進行管理,形成遍地開花的園區。“自貿港的管理不應該是政府直接管,而是讓企業、機構來管,由那些高素質的管理機構提供優質的服務,這樣形成一批點狀的優秀示范區、管理區,由點及面地改善我們的營商環境。”汪勝洋說。
“自貿區(港)建設當地必須要有最大的自主權。”周漢民說,所謂自主權就是在法律的框架內、在中央授權的框架內,先行先試。在他看來,自主權就是依法而行、依授權而行,而“最大的困難就是當沒有上位法的時候,該如何做。”周漢民建議,一方面,作為一個獨立建制的省,海南本身就有地方立法權,海南可以大膽試、大膽闖,該授權的要予以授權。另外,也可以嘗試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磋商解決,對一些領域授權制定暫行辦法或者暫停部分法律在自貿區(港)實施,“做到既符合中央規定,又符合法律授權,讓基層在進一步的改革開放中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來源:人民日報;記者:李昌禹)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海南 建設 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