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聚·焦點聚·焦點
改革強勁發力 釋放創新活力——聚焦中國經濟新亮點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 題:改革強勁發力 釋放創新活力——聚焦中國經濟新亮點
新華社記者張辛欣
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職工在展示厚度為0.02毫米的不銹鋼箔(8月10日攝)。新華社發(王旭宏 攝)
市民在河北省邯鄲市行政審批局公章封存展示墻前駐足觀看(1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王曉 攝
通過人像識別和大數據分析,短短2秒即可完成服裝3D測體;似紙般纖薄、可隨意彎折,柔性顯示屏拓寬了可穿戴設備的新空間;與30多種語言實時互譯,智能翻譯讓你輕松追逐“詩和遠方”……經濟一線不斷涌動的創新,釋放出發展的活力。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結構在改革中優化,活力在創新中綻放。也應看到,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尤須深化改革,激發創新,筑牢活力之源,夯實發展之基。
瞄準“結構” 提升發展質量
法院工作人員在西安知識產權法庭體驗智能法律助手(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在位于北京的美國特斯拉公司中國總部展示的電動汽車(7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看經濟看的是結構,謀發展同樣要在結構上“做文章”。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撬動存量的變革。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后產能,加速轉型升級,中國經濟持續迸發創新活力。
明明是一卷鋼材,展開后卻薄如蟬翼,用手即可撕開。在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一款厚度僅0.02毫米、寬度達600毫米的不銹鋼箔顛覆人們對鋼鐵的認知。
這款中國最薄的不銹鋼是柔性顯示屏等諸多精密制造的關鍵材料,可實現“論克賣”。憑借轉型創新,太鋼不銹鋼上半年出口逆勢增長,企業競爭力和效益明顯提升。
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產品。從一塊小小不銹鋼箔中,可以看到傳統產業升級蘊藏的活力與生機。
今年以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成效明顯。前5個月,原材料工業實現利潤增長43.8%,企業經營狀況逐步好轉。高端鋼材、精密軸承等一系列創新推動產業邁上新臺階。
產業結構在變,動力結構也在不斷升級。
在安徽省銅陵市華創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名員工在監測鋰電銅箔生產過程(8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工作人員在維信諾展廳展示一款柔性顯示智能可穿戴手機(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現場與手藝人共同體驗非遺單品制作;將購物清單投進“郵筒”向山里繡娘“下單”……此間,依文集團與北京僑福芳草地聯合舉辦“深山集市”引人關注。
古老“集市”與現代商業相融,不斷催生體驗式、場景式新消費,打開新空間。上半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8.5%,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繼續鞏固。由此引發的新產業、新生態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新變量。
鞏固和發展向好態勢,要在優化結構上下更大力氣。
“打通去產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業成本”“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要通過機制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愿”……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一系列改革舉措。
“在‘破’上下決心,在‘轉’上有恒心,在‘立’上有信心。”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說,要將改革的“刀刃”瞄準于切實解決結構性問題,轉換發展動力,推動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各要素全面發力,讓發展質量與增長韌性全面提升。
加快創新 激發市場活力
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的欽縱機電產品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操作機器人(7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在位于合肥的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盧明敬(前左)與同事交流產品研發相關內容(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張端 攝
西安“小蠻腰”團隊創始人張曉潤(右)、宋少峰(左)、鄒晨與他們制作的部分3D打印作品合影(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經濟發展重在挖掘效率的潛力,激活每個經濟細胞的創造力是改革的關鍵之舉。
憑借運動控制等核心技術,“80后”黃瑜清創立鎂伽機器人,瞄準輕量機器人細分市場,拓展醫療器械、新零售等諸多應用場景。今年一季度在途訂單突破千萬元,兩年內完成三輪融資。創業成功的背后,激勵機制發揮了功效:政府、金融機構、院校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激發團隊的積極性。
釋放活力,需要一場從理念到制度的變革。
從辦事“一枚印章管審批”到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以商事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的“放管服”改革充分激發微觀經濟機體的活力。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設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2.5%,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
為企業松綁,是催生市場活力的充分條件。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率和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標準等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合理降低融資成本,加強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今年以來,降本減負力度加大,助力企業經營狀況持續改善。
工信部數據顯示,前5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6.5%,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31元,每百元資產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提高2.4元。
市場越廣闊開放,越能激活創新的動力。瞄準擴大開放與激活競爭,一系列改革舉措就此展開。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對外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大幅放開22個領域的外商投資市場準入,不僅取消了汽車、飛機等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還在金融、運輸等領域進一步開放。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大偉說,這充分體現了更加開放、靈活、高效的改革方向,對激活創新、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具有重大意義。
也應看到,當前市場運行中需求不足、企業成本較高等壓力仍存在,民營企業融資難,杠桿結構面臨一些問題,都要在進一步改革中不斷化解。
“要深化在市場準入、產業政策等方面改革,加快提升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等支撐能力,推動形成新的競爭力。”黃利斌說。
瞄準體制積弊“靶心”持續改革 釋放創新“乘法”效應
體制建立了、機制理順了,創新之路方能越走越寬。展望未來,面對更為復雜的經濟環境,唯有堅定改革創新,中國經濟方能行穩致遠。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繼續研究推出一批管用見效的重大改革舉措。
“繼續和重大兩個詞,既強調改革的連貫性,又表明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點難點問題上來,激發制度活力,扎扎實實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何映昆說。
科技是動力之源,科技體制改革將擺在重要位置。“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創新力特別是原始創新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應加大科技體制改革,靠重大創新贏得發展機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朱森第認為,一方面,加大實施股權激勵、成果轉化獎勵力度,破除人才流動制度障礙;另一方面,加快培育科技文化,厚植創新土壤,為創新兜底、撐腰。
建立法治化的營商環境,讓創新有制度保障,讓企業安心做優做強。今年以來,混合所有制改革、產權保護、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三項改革聯動推進,關鍵措施加快落地,有效改善了社會預期,顯著提振了人們謀事創業的信心。
國家發改委日前表示,將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探索知識產權保護新機制、建立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新機制這3項改革舉措作為2018年度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重點改革任務,力爭取得實質性突破。
管理者也要做創新的同路人,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和容錯機制,避免讓先行先試者陷入單打獨斗的局面。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說,下一步的改革還應在融合上做更多文章,破除要素間、產業間、區域間障礙,釋放創新聯動的“乘法”效應。
改革是制勝法寶,創新是動力源泉。把力量和智慧匯聚到改革創新的實踐中,中國經濟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航程中行穩致遠。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新 改革 經濟 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