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如何解決通勤難題?多元共治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
資料圖:北京大望路,乘客擠在開往燕郊的公交車門口。中新社發 張浩 攝
多元共治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
專家分析如何解決通勤難題
對話人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單菁菁
中國礦業大學交通運輸系副教授 苑紅偉
《法制日報》記者 韓丹東
《法制日報》實習生 李紫薇
產城分離是通勤時間長重要原因
記者:近日,通勤時間長的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一問題為何會引起不少社會公眾的共鳴?
單菁菁:通勤涉及每個人,特別是在大都市中,通勤時間長,消耗人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幾乎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所以我想《2018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和那篇“爆款”文章一定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因為大家感同身受,都是親歷者,算是觸動了一個社會熱點問題。
記者:各地都為城市道路問題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但是目前的道路交通壓力依然很大。對此,您怎么看?
單菁菁:如果一個政策與社會實際狀況吻合,契合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政策就會發展得很快。如果考慮得不是十分周到,可能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
我們國家為城市現代化做出了很多努力,現在依然正在努力。總體來說,這些能夠契合社會發展大趨勢的政策能發揮出它應有的效果。
記者:為什么會產生長距離長時間通勤的問題?
單菁菁:這些年我們一直在講產城融合,但很多城市的產城是分離的,比如北京的天通苑、回龍觀,大量人口聚集在這里,但是這些地區卻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或者與居住人口相合適的就業崗位。住經濟適用房的可能是剛參加工作沒多久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的工作不一定在這些城郊地帶,有可能在CBD或者中關村,這就造成了居住和產業的分離。居住地并不能給他提供充分的就業,或者不能提供與所受教育和職業意愿相匹配的職位。居住地和工作地點的脫離造成了人們的大量通勤。
其次,城市的功能劃分和住宅服務的匹配性不高,我們有一些大的功能分區,比如中關村是科技園,很多搞研發的人在中關村工作,但那一片的地價很貴,年輕人買不起房子,只能到比較遠的地方購置住宅。當初在規劃大的功能分區時可能沒有考慮居住問題如何解決。
社會資源的分布比如教育和醫療也會引導人們居住在資源更佳的地段,這就造成了通勤的差別。學區房就是一個例子,家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想讓孩子在更好的學校就讀,也不愿意讓孩子在上學路上花太多時間。
苑紅偉:年輕人經濟能力弱,北京房價高,住在外圍,居住地與工作地距離遠,通勤花費時間長;社會資源不平衡,進京或大城市是多數年輕人的目標,這造成大城市人口過量集聚;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還不夠完善,換乘不便,運營效率還不高。
另外,通勤問題與城市規劃、建筑用地規劃及交通規劃都有關系,往往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脫節或不協調。我國軌道交通、公共交通還要大力發展完善。
多種措施共同改善通勤現狀
記者:近年來,大家對通勤問題的關注實際上就是對生活質量的關注,這就要求在城市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間。
單菁菁:只要是在發展過程中的國家,都是在不斷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大城市的交通和出行問題是很多城市都會遇到的,所以在世界城市的規劃過程中會有一個TOD導向,就是以交通為圓點來解決城市規劃。很多城市倡導建立公共交通體系,而不是將個人出行依賴于私人小轎車這種個體化的機動出行上。
對于中國來說也是這樣的,其實在發展過程中,從一個相對比較落后和貧窮的國家慢慢向一個經濟比較強大的國家發展,也是一個從社會管理水平相對較弱向一個比較現代化的國家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斷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因為體量在不斷增長,社會復雜程度也不斷增加,會面臨很多社會問題要去解決。解決方法有的可能是在發展過程中我們自己摸索出來的,有的需要學習國際經驗。
交通問題不光是大都市,現在國人富裕起來了,很多人都愿意擁有自己的小汽車,機動車化的發展就帶來了很多城市,包括中等城市甚至小城市都會出現交通擁堵問題。中小城市面積小可能還好點,但是對于大城市而言,這可能就意味著很多人每天會有很多時間消耗在路上。這種通勤的交通擁堵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汽車尾氣排放的污染、道路所占面積越來越大等。
現代社會,人們對于生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會要求有品質的生活,有品質的生活是建立在更好的管理之上。這個管理并不是政府部門管理一切,而是建立一個多元共治的社會之上,多元共治的社會并不是一朝就能形成的。
從管理走向治理,從政府管理走向多元共治,實際上也是公民走向成熟的過程,這就涉及社會轉型升級的問題。比如目前很多城市的規劃還是自上而下的,但現在我們在盡力改變這種現象,比如很多部門在努力自下而上,征求更多群眾的意見,把規劃方案公示出來。但是這也有一個成熟的過程,規劃院把設計圖紙掛出來了,大多數人并不能看懂較為專業的規劃圖紙。人們當時看了圖紙沒有提出意見,等真的住進去了、開始發展了,又會提出很多意見。
所以,社會公眾也有一個現代化的過程,逐步建立一種主人翁的意識。然后,規劃師用一種較為通俗的方式展現規劃方案,讓自下而上的規劃真正能夠實現。這是一個需要多方面走向成熟的過程。
記者:您覺得城市通勤問題應該如何逐步解決?
單菁菁:解決這個問題的渠道,一個是促進產城融合,另一個是要讓社會優質資源分布更加均衡。不能將優勢資源集中在一個區域,這樣大家可能就會往一個地方扎。最理想的狀態是,不管住在鄉村還是城市,大家所能享受到的社會資源沒有太大的差別,也就沒有必要聚集到某一個地方。
當然,遠距離通勤其實還有一種情況,一些人愿意住在環境更加優美的郊區。在這種情況下,要通過社會治理,更好地發展公共交通,讓公民的通勤之路更加順暢。總的來說,應該是各個體系共同進步,多管齊下。
苑紅偉:我們還處在一個發展的過程,系統會更加完善,人們思想觀念也要變化。觀念主要就是大城市觀念,要跟上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政策,出行時愿意選擇公共交通。
道路供給遠趕不上需求,中國人口多,私人機動車增長太快,道路資源增加只是一種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才是關鍵;“公交優先發展政策”就是很好的策略,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發展完善公共交通系統;另外改變城市發展規劃思路,比如單中心轉向多中心、發展衛星城等。
編輯:曾珂
關鍵詞:如何解決通勤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