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特稿:人類不是重返月球,而是向月球前進
新華社德國不來梅10月4日電特稿:人類不是重返月球,而是向月球前進
新華社記者任珂 張毅榮
各國航天機構和企業在展示各型月球車,科研人員在暢談最新的探月科技,公眾參與熱情越發高漲……在德國不來梅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上,月球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阿波羅”首次登月已過去近半個世紀,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探月參與者的增加,人類正在加速推進重返月球的計劃,而且這樣的“重返”有更深遠的意義。
向月球前進
“我們不是重返月球,而是向月球前進!”歐洲航天局(歐航局)局長揚·韋爾納在大會不同場合不斷地“糾正”大家的表述。
歐航局提出了“月球村”計劃,希望建設一個可供人類工作和生活的月球社區,而不只是短暫停留。“月球村計劃是真的要在月球上建基礎設施,是一個村莊,是為了人類在月球上永久移居而提出的計劃。”韋爾納說。
美國航天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在大會上推廣了“深空門戶”計劃。這一計劃旨在在月球軌道上建立長期平臺,可以多次往返月面。與“阿波羅”登月計劃不同,“這次回到月球,我們想要停留”。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也在會上介紹了中國的探月工程。他說,預計今年12月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將開展月球背面的軟著陸及巡視探測,此后嫦娥六號還將完成中國第二次月球采樣返回的任務。目前項目正在按計劃實施。
歐航局國際月球探測工作組執行主任伯納德·富萬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人類和機器人將在月面上可持續存在。航天、土木工程和采礦業等各行業專家都會被派往月球,可持續性的基地需要這些人才。
美國航天局載人探測與運行任務部工程師凱西·勞里尼認為,“重返”月球是為了向火星進發,月球任務能很好地測試未來的火星任務,幫助培養載人火星任務能力并減小風險,還能為火星任務提供在軌運輸能力。
勞里尼還介紹了美國載人登月的具體計劃:發射“獵戶座”飛船到月球軌道與“深空門戶”對接,4名宇航員再乘登月艙帶兩輛探月車到月面,駐留42天后攜帶月球樣本回到月球軌道。
技術更成熟
人類和機器人要在月球上長期可持續性生存,對航天工程各系統能力要求很高。專家們認為,隨著近幾十年來的發展,人類的知識已經足夠,技術也在逐漸成熟。
富萬說,過去10年里,人類對月球的探索一直在加速,多國向月球發射了多個探測器。中國將嫦娥三號送上了月球,嫦娥四號也即將升空。印度和日本等國也有自己的探月計劃。
“通過這些探測器,我們在月球上有了新的發現。這些發現不論是對科研、探索還是資源開發都很有幫助。”富萬認為,人類目前有能力進入下一步,即把機器人送上月球,先建一個機器人基地,然后再把人類送上去與機器人一起生活和工作。
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項目經理布倫特·舍伍德說,近幾十年來的發展表明,人類建立月球永久基地的各種條件正在成熟。人類發現了月球極有水冰,獲得了有關外星探測器的經驗;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廣泛應用,載人航天國際合作也在加強。
舍伍德說,在美國開發“太空發射系統”等飛行系統的同時,中國、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也在積極地開發自己的系統,而在商業航天領域也出現了“藍月亮”計劃和“獵鷹重型”火箭等代表。
全球探月熱
本屆國際宇航大會的主題是“包羅萬眾”,探索月球也正成為全球公眾的熱點話題,非官方機構和個人的參與度越來越高。
各機構和公司展示的月球和火星探索的星際探測車模型,成為最受歡迎的展品。德國航空航天中心模擬了月球和行星表面環境,通過多個探測車組成群,建立分散化的聯合無線傳輸、導航和計時系統,實現分散化資源共享和數據處理等功能。
德國科技初創企業“兼職科學家”展示了聯合奧迪汽車公司設計的探月車模型。“兼職科學家”計劃在2019年用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將探月飛行器和兩輛探月車送往月球,并在月球上搭建首個4G網絡。
美國月球捷運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理查茲也宣布了自己的宏大計劃:將地球的經濟和社會范疇擴大到月球,讓月球成為地球的“第八大洲”,以低成本實現月球商業探索。該公司計劃2021年前在月球表面建立永久性研究站,并將首批非政府的月球樣本送回地球。
大會期間,歐洲空中客車防務與航天公司聯合美國藍色起源公司等發起了“月球競賽”活動,旨在邀請世界各地愛好者設計有助于可持續性月球探索的技術,例如利用月球上的資源制造氧氣、水和種植食物等。冠軍團隊的技術將在2024年用于月球探測。
“我們去月球再也不只是一個愿景,而是已有了能夠實現的計劃。”韋爾納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月球 人類 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