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要做孩子的心理觀察員
時而不出門也不說話,時而又無緣無故地變身小話癆……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記者采訪了解到,許多孩子正受到這樣那樣的心理疾病困擾,而家長應當好他們的心理觀察員。
一幅畫推開了他的“心窗”
10月10日,中國科學技術館。小周(化名)在媽媽的陪伴下,拿起筆在紙上畫了一幅畫。
在2018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宣傳活動暨北京市心理健康體驗周活動現場,不少人在畫圖識心理體驗區駐足。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心理咨詢團隊的宋丹看了小周的畫,與小周交談得知,小周的家庭屬于“慈父嚴母型”,母親嚴格的管理以及父親角色的缺位,讓小周防御心很強。宋丹給小周分析說:“你看,從你畫的房屋沒有窗戶以及周圍厚厚的圍墻來看,你不太愿意讓其他人看到你的感受,也不愿意吐露出來。”小周點了點頭。宋丹知道小周常常出現抑郁情緒,給出了建議:“你可以與心理咨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聯系,尋求專業的幫助。”
在一上午的時間內,宋丹遇到了十余位前來咨詢的人。“這出乎我的意料。現在很多媽媽在孩子出現不良情緒苗頭時,會主動尋求專業機構幫助,這在十多年前是很難以想象的。”宋丹欣慰地說。
“調皮”“厭學”另有原因
13歲的小剛喜歡獨處,不愿意上學,媽媽以為他只是和同學鬧別扭或是鬧情緒而已,認為過段時間孩子能自我調整好。沒想到這種情況持續了兩年,某個階段孩子會稍微情緒穩定,但過后又沉默不語。期間,小剛媽媽找了兒子的同學、老師、親戚幫助勸說,但都沒起任何作用。后來,在同事的建議下,小剛媽媽帶兒子到兒童心理科就診,經過一番問診和心理測評,小剛被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
之后,小剛住院40天,在接受藥物治療、心理疏導和物理治療后,實現臨床治愈。“雙相情感障礙是以躁狂或抑郁的反復發作和交替發作為特征的精神類疾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精神衛生中心兒童心理科主任楊超說:“在日常生活中,初高中的孩子如果不愿意上學的現象很常見。但也要留心觀察,如果孩子存在躁狂和抑郁并存的狀況,要及時到正規的醫院就診。”
14歲的小文(化名)是一名初二學生,在學校和老師作對,不能和同學友好相處,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問題孩子”。據小文的媽媽說,孩子從小就性格外向、很調皮、坐不住。
小文的媽媽起初認為孩子小,調皮不聽話是正常的,長大后就會好的,沒想到小文的情況愈演愈烈。當她意識到小文問題的嚴重性后才帶孩子來到臨床心理科求助,最后小文被診斷為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佟鈣玉說,調皮是孩子的一個特點,但家長要做個細心人,識別出另類的“調皮”。比如,正常兒童雖然好奇、好動,但在寫作業、聽課等環境下可以聚精會神地去聽、去看、去做;而多動癥兒童多動不分場合,且行為常具有沖動性、破壞性。正常兒童就算有時候鬧情緒,但情緒容易平復;多動癥兒童情緒易失控,易沖動。“多動癥具有不可自愈性,需要進行治療。家長細心觀察、及時帶孩子就醫是孩子康復的前提。”
心理教育應滲透家庭生活
如今,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逐漸成為現代教育理念中的新焦點。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院長王剛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對患有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仍然具有病恥感,不能理性看待問題。
專家指出,排除生理病因,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很大影響。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最直接的生活與成長伙伴,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得到家長的有力配合。家長應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為影響孩子。
同時,家長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身教育的目標。
編輯:趙彥
關鍵詞:兒童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觀察員 世界精神衛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