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資訊收藏資訊
殷墟發掘90周年 中國考古學從這里啟程
1928年10月13日,河南安陽,面對商代晚期都城——殷墟,一群考古人開啟了一場發掘之旅。
艱難復雜的9年殷墟考古,成果卓著。晚商宮殿、作坊、陵墓、甲骨、青銅器、玉器、陶器……共同證實了文獻所載的晚商時代,確實存在。
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所長傅斯年的領導下,為殷墟考古傾盡全力,前后15季,直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考古史上的名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夏鼐等,都在殷墟先后主持或參與發掘,留下歷史的背影。
也就是說,從1928年開始的殷墟發掘,是中國國家學術機關第一次全面負責、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也可以說,這次發掘是中國考古學啟程的標志。
到如今,90年過去,不少人將這一次發掘開啟的此后長達9年的殷墟考古歷程,稱頌為“中國考古的正式誕生”。不僅如此,殷墟考古也成為“考古”這一西方舶來的學科在中國正式成熟的搖籃。
近日,“殷墟科學發掘九十周年紀念大會暨殷墟發展與考古論壇”在河南省安陽市舉行。據了解,這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安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論壇,共吸引海內外200余位從事考古學、歷史學、文字學、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家學者參會。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論壇開幕式致辭中表示,90年前,李濟、董作賓、梁思永、郭寶鈞等第一批中國考古學家來到安陽殷墟,漸漸揭開了殷墟的神秘面紗,也拉開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序幕,一批早期的考古學家在殷墟發掘中得到了成長和鍛煉,中國考古學的理論、方法、技術在探索中不斷創新和完善,殷墟成為現代中國考古學誕生和成長的搖籃,殷墟考古塑造了中國考古學鮮明的個性,奠定了中國考古學的優良傳統,成為中國考古和文物事業的一個歷史豐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殷墟的文物和保護工作,多年來,殷墟的考古工作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國考古學家。
據悉,200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出土的甲骨文、司母辛鼎、婦好號鳥尊等文物更是享譽海內外。因此,對殷墟及殷王朝和中原文化的認識,始終引領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方向。
因此,為推動殷墟文化的深入研究,推動中國考古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參加本次紀念大會的業內專家學者還共同發布了《殷墟發展共識》。
該共識指出,殷墟遺址的保護與發展在規范化、有效化、專業化、社會化方向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遠。共識提出6項具體建議,其中包括貫徹在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指導下田野考古發掘的工作思路,為殷墟發掘之后的遺址保護與利用提供堅實的理論、數據及實物的支撐;廣泛應用新興技術,采集和整合殷墟遺址、殷墟文物的數字化信息,建立殷墟文物信息數據庫;加強甲骨文的整理、搜集與數字化處理研究;1928年10月13日殷墟第一次發掘的日子應該成為中國考古人的一個節日———“中國考古日”等。
與此同時,鄭振香、楊錫璋、劉一曼、徐廣德、劉忠伏、孟憲武等6位曾長期奮戰在殷墟考古工地并做出突出貢獻的考古學家,也獲得殷墟考古發掘“功勛人物”紀念章和紀念證書。
此外,《九十年殷墟考古人與事》《殷墟出土陶器》《殷墟青銅器全形拓精粹》《殷墟出土骨角牙蚌器》《殷墟出土玉器新編》等5部殷墟研究著作也同時首發。安陽市人民政府分別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簽署了合作共建殷墟遺址博物館、殷墟國際研究中心、數字殷墟框架協議。
據了解,科學發掘90年來,殷墟遺物種類繁多,數量極其可觀。其中,已出土甲骨文15萬片,陶器數萬件,青銅禮器約1500件、青銅兵器約3500件,玉器約2600件,石器6500件以上,骨器3萬多件。
編輯:楊嵐
關鍵詞:殷墟 中國 考古 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