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做超級鏈接的博物館
原標題:做超級鏈接的博物館
我們的博物館收藏要強調藏品“見證物”的概念,藏品不是越貴越重要,背后有故事的就是好藏品,因為它見證了人類歷史的發展。
金蟬玉葉
博物館要收藏“見證物”
博物館收藏、展示的是人類發展的過去和今天,為了明天收藏今天。今天的博物館,遇上了快速發展的時代、變革的時代、互聯網的時代。從2005年到2015年,中國的博物館“翻了三番”:博物館的數量翻了番,面積翻了番,服務公眾的能力翻了番。南京博物院的觀眾量從10年前的五六十萬,到去年的329萬。未來,沒有博物館的地方要建博物館,有博物館的地方則要提升博物館的品質。
我們的博物館收藏要強調藏品“見證物”的概念,藏品不是越貴越重要,背后有故事的就是好藏品,因為它見證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比如,假設一個礦泉水瓶,被宇航員帶到太空、登上月球,它就不是一個普通的礦泉水瓶,因為它是一段重要歷史的“見證物”。文物、標本、科技成果、當代藝術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特殊語境下的不可移動文物,都可以是“見證物”。所以在2013年我們把“文物征集經費”改為“藏品征集經費”。
公眾在文化消費方面的需求變化是很快的,對精神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已經把博物館建設列為國家戰略,讓博物館的特色和多樣性成為現實需要。藏品多樣性、展覽多樣性、形式多樣性,社會發展的每一個方面都可以成為博物館的需求。公眾需要更多好展覽,所以,我們不一定“藏”,但我們可以“展”。去年我們又進一步把“藏品征集經費”改為“展品征集經費”。
好的博物館自身一定有明確的定位,所有的展品都講一個關系。比如大英博物館圍繞著歷史——收藏全人類的歷史,其定位就是“讓全世界的人來大英博物館看自己的歷史”。大都會博物館是藝術博物館,其定位是“讓全世界的藝術愛好者到紐約看全世界的藝術”。在收藏過程中,跟博物館定位合適的就要,不合適的再好也不要。
好的“關系”1+1大于2
時代需要我們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地域文明故事。講故事靠的是展覽,用展品組合出相應的“關系”,變成展覽。我們要創新思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思維定式。比如衍生品方面,我發現我們五六十歲的人說好的產品,一般都賣不出去,只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說好的才能賣的出去。了解了這一點,就讓合適的人去做。
我們院里有一件藏品,被評為“鎮館之寶”之一。其實這件藏品當時甚至不是一級文物,看起來很普通,一只金制的小蟲放在一片青玉的葉片上,定名叫“金蟬玉葉”,出土于江蘇一個貴族小姑娘的墓中。但是后來專家研究,這里的蟬應該叫知了,“金蟬玉葉”可以諧音“金知(枝)玉葉”,這件藏品就變得特別有意義。藏品不能用錢的概念衡量,但是如果按現在的價格算,金的小知了最多1萬元,青玉葉片2千元,看起來是不怎么值錢的,但是把金蟬和玉葉組合到一起,這里面的意義,我想100萬來衡量也不貴。所以經過“創造”,同樣的物品,組合產生極大的不同。收藏有關聯的藏品,這就是創造特色。
展覽不是加工現成品,而是創造好的創意產品,進一步挖掘和組合資源。第一,是組合,用兩件及以上展品講清楚一件事,用差異性和對比性來搭配組合。第二,是節奏,展覽有自身的韻律。第三,講好背后的故事。第四,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博物館舉辦展覽是創造性勞動,不要讓藏品在庫房里沉睡,藏品被用得越多證明越有價值。一件藏品如果在庫房里存放50年不展覽,它對于一整代人就是沒有價值的。策展人的作用,不是把藏品展出來,而是尋找關系,尋找藏品與藏品、藏品與人、藏品與地域間的關聯,并把這些關系告訴公眾。在收藏的時候,要收藏成組、成對的物品,達到1+1大于2的效果,這就是尋找有價值的關系的重要性。
我有個“老”學生,酷愛收藏。退休以后,他把家里收藏的藏品分類、組合成4個展覽,把2個展覽捐贈給博物館。一般博物館收藏的獎勵,不超過評估價的三分之一。博物館在收藏他藏品的時候按展覽進行評估,不是按一件件物品評估。他說,2個展覽收到的獎勵,比這幾年所有收藏的投入還要多。
所以,我們收藏藝術家的作品,光有作品不行,草稿也要,畫夾也要,如果有創作之前拍的照片也全要。比如我們做陳之佛先生的展覽,我們就會把素描、白描、成品放在一起展覽,這個過程特別重要。
每一個員工都有機會成為策展人
為了讓每個年齡段的觀眾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所愛,我們要提供優質的展覽產品。展覽是“我展,你覽”。覽的人高興了,展的人才會滿足。有一次,我去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庫房參觀,看到一批埃及文物。埃及法老與我們的漢代諸侯王有兩個“一樣”,一個是追求身體的不朽,埃及做成木乃伊,諸侯王用金縷玉衣;第二個是精神的永生,埃及法老認為靈魂不滅,中國諸侯認為視死如生。同樣的追求,但是兩者的形式、方式不一樣,就可以做對比展。我們引進埃及法老王的文物展品,與我們的漢代文明做了對比。這個展覽反響特別好,4個月展期,31萬人次參觀,200余場教育活動。
南京博物院同時有22~23個展覽,一年有450~480場演出,600場左右的社會教育活動。2014年觀眾量228萬,2015年260萬,2016年290萬,2017年329萬,今年預計375萬觀眾量,我們的觀眾量逐年增加。
這些好展覽依托于南京博物院的“策展人制度”。院里每一個中級職稱以上的員工,都可以做策展人,半年一次報選題,選題通過后,提供小展覽2萬元、大展覽5萬元的經費進行展覽策劃,這個展覽所有的思想都是策展人獨立的。如果策劃過程遇到難點,我們會組織五六人開一個小型策展會進行討論,提建議。策展人需要先設計內容,講好故事;第二步用故事去選擇展品;再請大家只看展品,能否看到后面的故事;進而進一步完善方案。接下來,策展人需要建議展覽形式、社會教育活動、文創產品開發、宣傳方案,等等一整套方案。在合適的時間,我們將方案進行部門分工,把展覽落實。一個策展人的思想,加一個團隊的協作,是符合中國特色的策展人制度。
創新要改革,突破常規,改革的時候,包容“違規”,這就是“試點”。這樣的前提下,才能激勵創新,而創新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跨學科、跨領域。
讓博物館插上互聯網翅膀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擴大傳播。原來我們的宣傳側重于明星展品,這是西方藝術博物館的做法,因為要盡可能隔斷藏品與所在地的關系,隔斷藏品與人的關系,把所有展品認為是可移動文物,重點突出單件藏品的價值。但現在我們會告訴大眾,哪幾個展覽或哪些故事最值得看,講展品背后的關聯和故事。
博物館要擴大開放程度,在互聯網時代,做“超級鏈接的博物館”。我們在抖音也做了傳播,很多人說博物館怎么能用抖音呢。抖音是一個工具,主要看傳播的內容是什么。我們今年博物館奇妙夜當晚進行了直播,在線觀看的觀眾120萬,社會效應特別好。還有一場公共講座,現場來了430余位觀眾,我們用了網絡直播,有20萬聽眾在線聽我的講座,我很幸福,這靠的是互聯網。
我們的館里有免費Wi-Fi,我們的展廳允許觀眾拍照,就是讓大家看完展覽后拍9張照片發朋友圈。我們一年400萬觀眾,如果十分之一的觀眾發朋友圈,每個人至少100個微信好友,傳播量就是4000萬。這樣的傳播,比任何媒體的傳播手段都好。博物館面向社會公眾,突出的是教育意義,不能高冷。
編輯:楊嵐
關鍵詞:博物館 展覽 藏品 收藏 超級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