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說說“甜蜜”的負擔——糖尿病
■新聞背景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糖尿病患者約1.1億,已成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國,且患病人數呈持續上漲趨勢。那么,糖尿病因何而起?是因為吃甜食引起的嗎?又有哪些分類呢?
■約訪專家
馬晉平: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
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尿里有糖,是以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簡稱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在胰腺中合成,釋放胰島素的細胞叫胰島β細胞,起調節血糖水平的作用。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從而引發糖尿病。長期高血糖會導致眼、腎、心臟、大血管、神經等多種器官組織的損害和功能障礙。
尿糖陽性不等于是糖尿病
尿糖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遺傳易感性及環境因素共同參與糖尿病的發生。生理性尿糖發生于攝食大量糖類食物后,身體吸收太快,胰島素來不及反應,血糖升高過快,暫時超過腎臟重吸收能力(血糖高于180mg/dl),或者在腦外傷、情緒激動等因素下尿出糖尿。但這種糖尿屬于應激狀況下暫時性的,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試驗正常。病理性的尿糖分真性的、腎性的或者是其他的尿糖,需結合其他糖的檢測指標,綜合來考慮是否有典型的或者是診斷能夠完全明確的糖尿病。因此,糖尿是糖尿病的一個癥狀,并非所有糖尿都是糖尿病。
常見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的區別
糖尿病分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一些特殊類型的糖尿病,主要是Ⅰ、Ⅱ型糖尿病,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Ⅰ型糖尿病絕大多數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的免疫細胞選擇性攻擊胰島β細胞,造成胰島功能衰竭、胰島素分泌不足,進而導致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的兩個主要環節是組織的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缺乏,除了遺傳易感性、向心性肥胖,環境影響還可包括年齡、生活方式、營養過剩、體力活動不足、化學毒物等。
從年齡來看,Ⅰ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通常偏年輕,大多數都不到30歲,20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為Ⅰ型糖尿病,但也有極少數是例外。如今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及食品安全等問題,Ⅱ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呈年輕化趨勢,有些患者十幾歲就得了Ⅱ型糖尿病,甚至有些幾歲就被確診為Ⅱ型糖尿病。通常情況下,患Ⅱ型糖尿病的大多數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50歲以上的人很少患Ⅰ型糖尿病。
從患病癥狀來看,Ⅰ型糖尿病通常是因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性起病而第一次就診被發現,而Ⅱ型糖尿病急性發病比較少見,通常是在體檢中發現血糖升高或者因為其他疾病到醫院就診時發現血糖異常。Ⅰ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吃得多、尿得多、喝得多,但體重卻越來越輕,甚至體型消瘦。Ⅱ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初期癥狀不明顯,體型多為超重、肥胖,還有較強的Ⅱ型糖尿病家族史。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這樣的疑惑:自己究竟需不需要打胰島素,一旦打上胰島素會不會產生依賴性,一輩子都戒不掉了?其實,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明顯有區別。Ⅰ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很早開始就處于自身胰島素絕對缺乏狀態,屬于胰島素依賴型,口服降糖藥通常效果不佳,只有注射胰島素才能控制住高血糖,穩定病情,否則血糖控制一般難以達到滿意狀態,血糖控制效果差又容易引發各種并發癥。而Ⅱ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從被發現后的病情嚴重程度來分析,如果病情較輕,可在醫生指導下接受飲食加運動的血糖控制方案,效果不佳時再慢慢使用藥物調整血糖;如果病情較重,已經出現胰島素缺乏了,而且非胰島素治療的方案效果均不好、胰島β細胞功能趨于衰竭或出現嚴重的急慢性并發癥時,則需考慮進行胰島素治療。無論有沒有進行胰島素治療,適量的運動對于糖尿病患者都非常有益。對Ⅰ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體育運動宜在餐后進行,運動量不宜過大,持續時間不宜過長。對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尤其肥胖患者,適當運動有利于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同時可以加速脂肪分解,減輕體重,改善脂代謝。
糖尿病與甜食沒有必然聯系
首先,我們需弄清楚一個概念,醫學上的“糖”和我們平時所食的“糖”不完全等同。醫學上的糖類,指碳水化合物,是生命體重要的營養素,最主要的供能物質,主要包括單糖、雙糖和多糖。人們所說的“糖”是指具有甜味的單糖(如葡萄糖、果糖)和雙糖(如蔗糖、麥芽糖、乳糖),是狹義的糖,它們是“簡單糖”。食物的含糖量不能按其甜度來衡量,比如我們吃的面粉、米飯等糧食,雖沒有甜味,但它們是淀粉類食物,淀粉屬于多糖,同樣可以讓血糖升高,是“隱形甜食”。
食物進入人體后,糖類會被消化吸收為葡萄糖,進入血液成為血糖。升高的血糖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促進血糖代謝。正常人體內,血糖能在胰島素的監督下進入組織細胞中被代謝利用,多余的則被儲存起來成為脂肪,這樣葡萄糖有了合理的去路,故能維持一個較平穩的水平。而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為胰島素量絕對不足(如胰島β細胞破壞)或相對不足(作用缺陷,即胰島素抵抗),導致組織細胞無法充分利用葡萄糖。葡萄糖失去了去路,都囤積在血液中,血糖因此居高不下。由此可見,糖尿病和吃糖類多少無因果聯系,而是身體利用糖的機能出現了問題。但如果因長期攝取糖類過多造成肥胖,則患糖尿病的風險提高。
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確吃糖類食物
糖類是人體必需的三大營養素之一,是人體的主要能量來源,膳食中糖類所提供的能量需占總能量的50%~60%。在合理控制總熱量的基礎上,保持適當比例的碳水化合物攝入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葡萄糖耐量。
不同糖類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和程度有很大差異,可用升糖指數(GI)衡量。單糖和雙糖吸收快,GI值高;淀粉需要被分解成單糖才能被人體應用,吸收慢,GI值低。GI〈50為低升糖指數,50~70為中升糖指數,〉70為高升糖指數。糖尿病患者選擇食物應看其總熱量和升糖指數。總熱量需根據身高體重計算,一般每日所需總熱量在1400~1800kcal。那么,糖友們該如何正確吃糖呢?
提倡吃的糖類:五谷雜糧,如高粱、燕麥、玉米、各種豆子等,這些食物升糖指數值低,且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長期食用可以起到降血糖、血脂的作用。建議糖尿病患者多使用粗雜糧替代精細糧,盡量吃米飯,少喝粥(糧食烹飪得越稀爛升血糖越快)。
盡量避免的糖類:糖果、糕點、巧克力、雪糕、果醬之類的食物,因其添加了大量的蔗糖加工而成,不利于血糖穩定且營養價值較低,應盡量避免。糖尿病患者血糖容易波動,如出現低血糖時,可適量食用這類食物緩解癥狀。
如果糖尿病患者想吃些甜食,建議可以從天然食物中獲取。一些水果的甜味來源主要是果糖,果糖對血糖影響較小,營養價值較高,是滿足味蕾的好選擇。
低升糖指數的水果有蘋果、梨、桃子、橙子、柚子、草莓、木瓜、獼猴桃等,而香蕉、荔枝、龍眼、冬棗等高升糖指數的水果應少量食用。建議每日可食用水果100~200g,在限制總熱量的前提下,攝入水果后,應相應減少主食的攝入。水果放在兩餐之間吃,這樣可以避免血糖的過大波動,即上午10點或下午三四點左右。此外需注意,果干含糖量高,不宜食用。
編輯:趙彥
關鍵詞:甜蜜負擔 糖尿病 世界糖尿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