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資訊收藏資訊
故宮上新了,文化走心了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受黨報評論君邀請,今天由我來跟大家聊聊最近一檔頗受歡迎的新節目——《上新了故宮》。
這是首檔由故宮博物院官方出品的文化類綜藝,播出才一集就屢屢霸屏朋友圈,登上熱搜榜。被“安利”了多次之后,我也抑制不住好奇,想一探如此火爆的究竟。一邊看節目,一邊刷彈幕,要說這檔節目受歡迎的秘訣,似乎就一個字,“新”!
一個是有新意。《上新了故宮》的第一集里,年輕演員鄧倫和周一圍組成常駐的“故宮兄弟”,再加上“皇后娘娘”蔡少芬,共同實景探索“皇帝的秘密花園”。在故宮尚未對外開放的寧壽宮花園里,他們做足功課、參觀尋寶,竹簧雕刻、竹絲鑲嵌、掐絲琺瑯、通景畫……讓觀眾跟著攝像機長了見識;演員們還能一秒入戲,分分鐘cosplay乾隆,領著觀眾看到這位帝王的另一種內心世界。選角、形式十分新穎,觀眾大呼過癮,讓沒去過故宮的人想去,去過故宮的還想再去。
再來是有新知。故宮這個大IP,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真正到了專業領域,沒有師傅領進門,光靠個人修行可不行。第一期節目里邀請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祝勇和工作人員張介鳴,講解文物知識,科普文物保護,一邊看熱鬧,一邊學門道,倆都不耽誤。當然了,故宮喵也沒閑著,開辟了一個“御貓說”的小版塊,科普一些歷史和文物的背景故事。講古而不泥古,節目的文化底蘊和美學積淀也讓人眼前一亮。
一步一景,看乾隆的江南;三言兩語,曉故宮的掌故;六十分鐘走走停停,一起打望著千年的光景。這檔節目好就好在用創意讓“故”宮煥發出新的意趣。其實,近年來,類似《上新了故宮》這樣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類節目和影視作品還有不少。《我在故宮修文物》《假如國寶會說話》等讓我們讀懂文物背后的匠心和故事;《朗讀者》《見字如面》讓朗讀和書信走向臺前,直擊淚點和情懷;上半年的《經典詠流傳》帶我們穿梭于詩詞和音樂的叢林,感悟經典的力量。這些浸潤著歷史厚重感和時代新鮮感的節目,用目光穿透時間,用指尖對話歷史,在娓娓道來的講述中給予當下人以文化的滋養和心靈的啟迪。
讓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讓傳統文化和當代相遇,方能綻放出更為絢麗的色彩。而《上新了故宮》的走紅告訴我們,實現這一目標,敢于創新是一條必由之路。實現創新一方面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就像是工作人員打著手電筒,第一次窺見倦勤齋里的寶貝一樣,這些創新的文化節目,用開放的心態,帶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文化的門,照見了一段歷史、一些故事。而另一方面必須堅定文化的自信。有了歷史和文化的底氣,同時大膽啟用新面孔、采用新形式,讓文化不僅存于故紙堆里,也能活躍在熒幕前,活躍在年輕人的眼前和心間。其實,能以活潑的、現代的方式去重新發現、重新演繹傳統文化,這本身就有一種游刃有余的自信在里面了。
如果說創新給沉睡的文物賦予了活力,那么注重匠心、走心制作,則是這類文化節目能夠獲得口碑的關鍵。《上新了故宮》中,在細節的求證上可謂下了不少功夫。不僅明星嘉賓表演環節,每一個出場人物的著裝、禮儀都按照歷史記載“復盤”,就連乾隆花園里面的小仙樓、雙面繡等江南元素的擺放,都千方百計逼近歷史真實面貌。的確,經得起推敲,這是文化類節目進行創新必須堅守的底線,而對細節的關注融入了創作團隊的匠人精神,體現了對歷史的敬畏,和對觀眾的尊重。有對創新的執著追求,有對細節的精益求精,我們的文化產品必然能夠打動更多人心。
這正是:故宮綜藝火,底蘊為薪柴。創意若常在,文化入心來。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化 故宮 節目 故宮上新了